邱惠姍多元的人生體驗,讓她決定為家鄉做更多事。圖/邱惠姍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南台灣的邱惠姍,今年夏天將從嘉義中正大學資管系畢業。原本與多數同學一樣,只打算一路往北到首都圈發展,但因為接觸到不同社會、生活,多元的人生體驗觸發了自我學習,讓她決定轉向往南,回到屏東內埔鄉,把體驗與刺激帶回自己出生地。
父親早逝的邱惠姍,母親對她的教育一點也不馬虎,對功課與成績要求相當高,也因此,她是極少數考上公立大學的屏東女中學生。
小時候常常在阿姨與外婆的麵店幫忙端碗盤、洗菜,國三時,媽媽幫他報名八八風災義工隊。她與表妹到了縣府門前,坐上車子到災區幫忙清淤、打掃,這讓她第一次對自己住的土地遭受如此磨難,有了電視新聞以外的親身感受。
當義工 拓寬眼界
高中時在學校聽了一堂高雄市團康訓練協會的義工分享,心裡的念頭是:「沒想過義工也可以去國外做,滿想去看看的。」但當時去國外當義工報名費要三萬元「太貴了」,決定上大學後自己打工存錢,再想辦法去體驗。上大學以後,發現中正大學就有泰北義工團,費用還很經濟、實惠,繳一萬元可以去三十天,就報名了。
那時她的想法還不是很清晰,只是覺得需要多出去看看。尤其,從小就去竹田教會學樂器的她,高中時在教會幫忙帶營隊,去了比自己住的內埔還要偏僻的內獅國小、水泉國小等,但不管是內埔或是屏東市區,能接收到的資源與刺激都很有限,這在邱惠姍上大學後當家教,跟不同的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感受更明顯。
「北部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體驗挑戰接受度相對高,這往往決定小朋友學習與發展方向。」她說。
她到泰北當義工時,遇到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義工要在當地幫忙蓋豬舍,她跟著學習打地基、砌磚塊,做一些生活中不太會遇到的事。這些「意外旅程」常常會觸發她的想像,讓她在大學資管系外還輔修政治,也去念了教育學程。但她說:「我是要了解教育,並不是要當老師。」
上大學 探索自我
整個大學,就是她自我探索的大殿堂,邱惠姍很開心自己來念了大學,「這個博雅教育大環境,讓我找到自己,也培養更獨立生活的能力。」
不僅當國際義工,邱惠姍也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尤其是中正大學的城市浪人挑戰賽—浪游回歸限,這是一個希望學生與在地更多連結、跟人發生更多關係的活動。參賽的學生隊伍,要跟路上的陌生人搭便車去台南,學習人與人的溝通,要去學習採鳳梨、學換宿打工等等,讓學生走出舒適圈與象牙塔。
不斷地參與活動、設計活動,讓邱惠姍對家鄉屏東更添思念之情。今年開始,她參加了屏東縣政府主辦的「青年學苑」,專門在屏東推廣青年創業、辦活動。「從前對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就是想成為企業的執行長、總經理」,但透過各種活動與學習,邱惠姍發現了自己在社會中可以有不一樣的角色。
畢業後,她想創立一個非營利組織(NGO),為屏東帶入不同的發展契機,「只要我可以多影響一個人回屏東創業,就可能讓屏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