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做輔導師 應曉薇監所佈教

李祖翔 |2016.04.26
2716觀看次
字級
應曉薇談及更生人出獄後的輔導,表示持續而完整的幫助,能減少新的社會問題產生。圖/應曉薇提供
應曉薇曾對他們說:「師生關係是一輩子的,有問題可以找我。」 圖/應曉薇提供
應曉薇跑遍全台法務部下轄單位,盼受刑人增長智慧,下輩子不重蹈覆轍。 圖/應曉薇提供
應曉薇希望受刑人建立宗教信仰,如每天誦六字大明咒百遍、念佛回向給受害者,或簽署器官捐贈、遺愛社會。圖/應曉薇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 圖/應曉薇提供

成為明星是因緣際會,在監獄輔導才是想做的事。」兼具演員與議員身分的應曉薇,總是覺得無論陰暗巷弄或心情低潮,能看到菩薩的影像就備感安心,而母親讓她從小養成幫助弱勢、布施的習慣,所以認為「一點小小的光芒,若能讓監獄有亮度,這個亮度一定比在別的地方亮!」從此走遍台灣監所,晃眼二十二年。

輔導受刑人 佛法增長智慧

二十二年前,一個孤兒院的孩子告訴她,「爸爸媽媽都在監獄,因為吸毒,不知道他們在哪很久了。」一個起心動念,應曉薇找到收容菸毒犯的澎湖監獄,並尋思:「如果沒有人吸毒、犯罪,孩子是不是就會有爸媽?」於是義工生涯有了起點。

剛開始,受刑人是因為她的外貌動人才願意接受輔導,應曉薇卻很樂觀:「我不怕被當成花瓶,如果有這樣的誘因能吸引他們來上課,佛法就能幫助他們增長智慧。」有了第一場演講,接著就無法停止的辦了第二場、第三場,受刑人發現上課有收穫,法務部也察覺到這個「應老師」可以安頓囚情,所以轄下監獄、看守所、少觀所、少輔院、技訓所、戒治所乃至矯正學校都歡迎她,簡直「學生滿天下」。

法務部犯罪矯正協會的二十五位理事中,應曉薇是唯一一位非典獄長或所長的身分,她也成立中華華夏希望關懷協會,從事受刑人、更生人輔導。每一次輔導的對象都不同,講題也因人而異,有人充滿暴戾之氣、也有智慧型罪犯,有富有的人、也有窮困的人,有煙毒犯、還有混幫派的,應曉薇採迂迴方式,一步步引導。

師生是一世 協助更生人

應曉薇說,除了暴力犯與死刑犯,輔導的多是沒有受害者的受刑人,以煙毒犯居多,都希望他們建立宗教信仰,每天念百遍六字大明咒、抄經並回向給受害者,更鼓勵死刑犯作器官捐贈、遺愛社會。輔導死刑犯的用意,應曉薇認為是對下輩子有益,「如果這輩子永遠長不了智慧,下輩子還會是這般。」她認為監獄有禁錮的功能,但欠缺輔導機制,若無法自己修行,出獄後依然會承受不了外界誘惑。

當受刑人離開監獄,應曉薇是他們不走回頭路的求助管道,也因此她在監所外仍有許多準備工作,避免更生人在走投無路時重蹈覆轍。最近一名從宜蘭監獄出來的學生,因為吸毒,不被手足接受而趕出家門,應曉薇曾對他們說:「師生關係是一輩子的,有問題可以找我。」所以他向議員求助,團隊幫他找到一份月薪三萬多元的工作,也找到住宿;官方的助人行動,預防了一次未來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

做人要守分 貪婪才會犯錯

二月二十四日,應曉薇輔導了二十二年的受刑人葉天助特地到市議會拜訪,他與議員是亦師亦友──輔導兼筆友。葉天助的人生說來精采,卻不是因為他吸過毒、混過黑道,而是從絢爛的彩色世界走進孤獨的黑白牢獄,罹患愛滋又走回彩色大道。葉天助的故事突顯了監獄輔導與佈教的重要。

葉天助,國中肄業不學好,當起組頭、簽六合彩,慘賠千萬餘,為還債開設賭博電玩店,因自滿染上海洛英,為彌補毒品開銷,從吸食角色轉為販售,被捕後重判十五年六個月。出獄後憑藉聰穎天賦,東山再起,以經營舞廳出頭天;當時他重淪吸毒行伍,入獄後被驗出愛滋病(HIV),他笑問:「HIV是什麼?我皮包倒有很多VIP卡。」在得知VIP帶人上天堂,HIV入地獄之後,他欲哭無淚。

反毒品發聲 歹子會回頭

由於病毒帶原者須隔離,葉天助的日子孤單又沮喪,轉而投入寫文章,除了在佛教期刊上投稿,也和李家同教授、應曉薇議員通信,內容提及,入獄時父親過世最令他動容。

「我戒護奔喪,每個人都盯著我的手銬腳鐐,眼神充滿不屑,一走動,鐐銬的聲音讓我好羞愧,只有阿母看我的眼光始終溫暖,以前只覺得她是個勤儉的媽媽,從沒想過她也會為我不學好而流淚難過。」母親沒有對他說過一句重話,沒多久也隨著父親腳步離世,葉天助出獄後才聽聞母親的遺言,竟是叮囑他哥哥:「我怕阿義(小名)過世沒人拜,成了孤魂,要幫他在我旁邊買個塔位,方便照顧。」他看著塔位嚎啕大哭。

死去的父母見不著,活著的兄長也無顏相見,但長年學佛、讀經使然,選擇為反愛滋與毒品發聲,拋頭露面地告訴大家:我就是吸毒與賭博的下場。他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回饋社會,並寫下:「眼前出現一輪太陽,這是我的人生目標,陰影早已在我身後。」希望遠在他方的兒女可以看到爸爸已經痛改前非,歹子會回頭。

更生人輔導讓應曉薇反省人性頗多,於受刑人身上也學到做人守分的觀念,強調貪婪才會犯錯,犯錯都是因為忍不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