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悅嬣在兩歲追蹤回診時,被發現語言發展遲緩,字彙量與邏輯思考皆不足;今年八歲的宸汝,身形明顯比同齡孩子小一號,需要早療復健以增加體能。適逢早產兒基金會追蹤「極低體重早產兒」屆滿二十年,基金會昨發布「給早產兒 第二次機會」紀錄片,呼籲政府應催生國家級追蹤計畫,重視早期療育。
早產兒基金會指出,台灣每十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早產兒,平均每天新增五十五名早產兒。儘管出生在一千五百零一公克以下的極低體重早產兒,被救治的機會增加,但存活下來後,卻有逾三成面臨語言、肢體發展障礙,需要由專業團隊長期追蹤、給予「第二次機會」。
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鄒國英表示,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對於出生即面臨存活挑戰的「早產兒」更是如此!基金會二十年來追蹤多達一萬九千一百七十七名寶寶,發現逾三成五的神經動作發展及視、聽力檢查輕度異常,甚至中度及重度異常比率也各佔一成至一成三,此與懷孕周數、出生體重等因素息息相關。
透過鏡頭,期盼外界關注這群高風險孩子以把握黃金治療時機,並呼籲政府應比照鄰近日本,積極介入並推出國家型的追蹤計畫,讓台灣之子「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