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浩洪
在中國人的姓氏上,兩個字的為複姓。研究它的出現,都有著一定的歷史緣由。比如東郭、南郭、東門、西門這樣的複姓,是齊國的貴族分別住在城郭四周,以居住位置而取;像司馬、司徒這樣的複姓,是擔任了這種職務人的後代沿用而定;又如諸葛,舊時的古琅琊一帶,有姓葛的,後來遷居到陽都。不料陽都原地也有姓葛的,姓葛的人多了,外姓人只好稱呼他們為「諸葛」,意思是「諸位姓葛的」,約定俗成,諸葛便成了複姓。
三國時期,複姓眾多,見於史冊的名人,有諸葛亮,諸葛瑾,諸葛均三兄弟,有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家族,還有夏侯淵、皇甫高、公孫瓚、太史慈等人,都屬於複姓。
曹操的父親本來也叫夏侯嵩,因過繼給宦官曹騰為義子,而改名曹嵩。在《三國演義》第四回還有這樣的一個情節:且說曹操逃出城外,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為守關軍士所獲,擒見縣令。操言:「我是客商,複姓皇甫。」由此可以說明,當時複姓很普遍。
為什麼三國時期這麼多複姓呢?這要從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中查找原因。東漢末年,豪強並起,而複姓大都出身貴族,他們這些人形成了主宰時代的集團,人們自然向他們靠攏,從衣食住行到言談舉止,都要效仿,自然也反映到姓氏上,力圖攀上本家,複姓便發展繁衍起。
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什麼複姓又愈來愈少呢?這其中有各種複雜的原因,其中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怕受株連。如漢武帝時,司馬遷下獄,同族人避免受株連,有的在司邊加一豎改姓同,有的在馬邊加兩點,改稱馮;司馬經改頭換面,衍生了「同」、「馮」二姓。二就是刪繁就簡,為了寫起來方便,叫起來順口,如唐山曾有一個東方秀蘭,後來為了叫起來省事,就改成東秀蘭了,減了「方」字。
現在,又有了新的複姓,尤以女人和孩子較多,女的將丈夫與自己的姓氏放在前面,後面則是名字;孩子把父母姓氏都放上,把名字則放在後面。如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院主席范徐麗泰,大陸演員趙燕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