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琳有二個兒子,大兒子小力從小就是個資優生,一路讀到國立大學研究所,小兒子小光卻是個很普通的孩子,課業總是勉強及格,讀到高職畢業就止步。
小力服完兵役,在北部工作了二年,就回南部老家,說他要休息一陣子,結果這一休息就休息了一年半,每天就窩在房裡,和電腦、網路為伍。
每次小琳看到小力如此消沉,想和他聊聊、說幾句話,他就把房門關上,要他去找工作,就說他很累,說他想去澳洲打工遊學,鼓勵他去圓夢,他又嫌時間、氣候不對,總之就是一大堆藉口。
還說他現在過得很好,父母不是也一樣過著悠閒的生活嗎?小琳告訴兒子,他們是經過三十幾年的奮鬥,才能有舒適的下半輩子,他是個年輕人怎可和年老退休的他們相比?但小力就是聽不進去。
眼看小力愈久沒工作,愈與社會脫節,愈少與人互動,個性就愈孤僻、愈沒鬥志,小琳夫妻就愈擔心。夫妻倆真想把他趕離家門,都三十幾歲的人了,還要靠父母養,怎不令人擔憂?
反觀,小兒子小光雖不聰明,但很認分,在一家工廠當作業員,捨不得放假,只要有加班機會都不放過,不管賺多賺少,至少努力工作,自給自足。
一樣是自己生養的兒子,差異卻這麼大,學歷高的大兒子眼高手低,吃不了苦,不去工作,當啃老族;小兒子只有普通學歷,卻腳踏實地,認真打拚,一點都不用他們操心。小琳語重心長地說,她寧可大兒子像小兒子一樣低學歷,只要能夠安分守己,自立更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