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虎尾厝的指示牌,一路往虎尾厝前進,隨著巷弄逐漸變小,心裡愈來愈徬徨,直至看見牆上饒富童趣的塗鴉而會心一笑;只是心裡的惶恐未曾稍減,直至來到虎尾厝的庭院前,霎時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圖/張廷鋐
文與圖/張廷鋐
順著虎尾厝的指示牌,一路往虎尾厝前進,隨著巷弄逐漸變小,心裡愈來愈徬徨,直至看見牆上饒富童趣的塗鴉而會心一笑;只是心裡的惶恐未曾稍減,直至來到虎尾厝的庭院前,霎時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建於一九四○年代的虎尾厝,逃離了二次大戰的戰火摧殘,如今隱身在虎尾鬧區的巷弄裡;去年重陽前夕,與友人同遊,坐在虎尾厝的庭園裡,一絲絲的涼風徐徐吹來,享受午後難得的靜謐。
虎尾厝默默地見證著「五間厝」(註)歷經日治時期因糖業而興,國民政府接收後糖業逐漸沒落的光景。二十世紀末期,台灣歷經百年浩劫──九二一大地震,引起各界對台灣舊建築的關注,再者,首次政黨輪替後,台灣學逐漸興起,地方文化逐漸嶄露頭角;兼具日本味與洋式風格的虎尾厝在此浪潮下修復。
在這裡時間靜靜地流轉,你可以化身文藝青年點一杯熱咖啡,靜靜的看著厝裡的藏書,此時的虎尾厝化身為咖啡書店;在這裡,你可以砌一壺鐵觀音,聽著台上的講師講述一段段流浪的旅程、台語文學之抑揚頓挫,領略不同文化的美,此時的虎尾厝化身為課程的講堂;在這裡,你可以學習乾燥花課程、鋦瓷工藝,配一杯現打果汁補充水分,此時的虎尾厝霎時化身為工藝廣場。
十六世紀起,沙龍是歐洲人流行的文藝聚會,沙龍盛行於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歐洲大陸,對歐陸的文化、政治影響甚深。將近七十歲高齡的虎尾厝,於在地人催生下已然成為集文化、美學、工藝、文學於一身的現代沙龍。
你可以起而行至雲林虎尾,支持沙龍化的虎尾厝,點一杯熱茶或咖啡,靜靜的看著沙龍內的書籍,或是與三五好友共同評論時事,以行動成就這虎尾地區的文化新亮點。
註:「五間厝」乃雲林縣虎尾鎮的舊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