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從心出發

 |2016.04.02
1575觀看次
字級

從統計數字看,台灣在經歷幾次重大的食安、工安事件後,企業在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SR)方面,確實有很大的進步。

就量而言,一○四年有三百三十家公司出版CSR報告,較前一年度增加約百分之五十六;其中首次出版的企業高達一百六十八家,較前一年增加了一點五倍。台灣百大企業出版CSR報告比例達百分之七十七,高於全球四十五國平均的百分之七十三,已經躍居先進國家之列。出版CSR報告的上市櫃公司,總營收超過新台幣二十四兆元,對台灣經濟影響極為顯著。

在結構上可發現,出版CSR報告的企業超過九成是上市櫃公司;就產業別來看,一○三年的產業排名依序為電腦及周邊設備、金融保險、半導體業;但是去年則以金融保險業、化學工業、食品工業成為出示CSR報告書的前三大產業。

然而,「量」的快速增長固然可喜,但是「品質」能否同步提升更值得關注。因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真義,是指企業除了在追求獲利之外,也應關心及照顧員工、客戶、供應商、社會、環境等不同利害關係人,實現對社會責任的承諾;也就是要思考如何在追求獲利的同時,能兼顧企業與社會、環境及利害關係者的共享價值。企業出具CSR報告書,若只是為了應付政府法律上的基本要求,或對社會觀感虛應故事,則極可能雖做了報告,卻只是文過飾非的方式徒具形式的報告而已。

從一些專業機構的分析發現,企業在強制規範下CSR報告的品質已經呈現M型化,亦即除了部分企業真正了解社會責任並嚴肅看待,出具質量俱佳的報告之外,也有不少企業的報告品質不佳,敷衍了事,難以信賴。而面對政府要求會計師事務所確信的數量增加,但多數企業仍在觀望是否轉換外部保證/確信單位。可見如何避免企業只為迎合法規要求,僅依照規定項目進行揭露而造成報告書品質低落,是值得相關主管部門與企業未來應積極努力的目標。

如國際企業將名譽/品牌視為最大風險來源,而台灣企業僅百分之六視之為風險議題。顯示台灣企業在經歷過汙水排放、食品安全、氣爆等事故後,對於名譽/品牌背後所潛藏的危機感仍然不足,或者不知如何積極調整或因應。

據國際專業機構的調查,影響CSR報告書可信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隱匿負面消息,報告書所採用的規範及架構不完整,未能完整呈現利害關係人的聲音,未能提供可信的數據與目標,及未擁有第三方的認證聲明等。從台灣外部認證單位的角度來看,台灣CSR報告書常見問題也非常近似,主要是在負面事件揭露上較為缺乏,對於利害關係人關注議題的回應較為不足,對於揭露數據較缺乏正確及完整度。以最近爆發的家族企業繼承糾紛,及某生技公司涉及內線交易疑雲等事件,可知企業的CSR確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為了提升報告品質,主管機關陸續針對企業非財務面訊息的內部控制進行實地審查並出具意見,讓CSR報告書的資訊來源更可靠,內容更可信。愈來愈多企業也委任第三方專業機構執行報告書的確信,期能編製「禁得起考驗的CSR報告書」。這些作為,也可藉由第三方機構深厚的產業知識,進一步為企業提出內部控制的建言,可望提高資訊揭露的透明度。但企業主從心出發,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恐怕更是關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