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無法從母親的言語中感受到愛,就會陷入恐懼和絕望之中 。
孩子挨罵、被指責時,就會懷疑媽媽對自己是否有母愛,內心會感到恐懼,所以媽媽的管教也無法成為教育。但是,當孩子受到稱讚時,可以從媽媽的話語中感受到愛,就會雙眼發亮地勇敢前進。圖/資料照片
文/山崎房一
如果孩子無法從母親的言語中感受到愛,就會陷入恐懼和絕望之中 。
孩子挨罵、被指責時,就會懷疑媽媽對自己是否有母愛,內心會感到恐懼,所以媽媽的管教也無法成為教育。但是,當孩子受到稱讚時,可以從媽媽的話語中感受到愛,就會雙眼發亮地勇敢前進。
教育不需要威脅恐嚇,遇到彆扭古怪的大人,嚴厲的責罵或許可以成為良藥,但對待還在讀中、小學的孩子,罵人只是破壞教育。
「你不愛讀書,是個沒出息的人。」
只要媽媽曾經說過這種話,就已經不及格了。因為孩子會照單全收媽媽對他的評論,而變成媽媽口中那樣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變得堅強,渴求媽媽在一旁不斷協助。更具體地說,孩子從媽媽的話中得到自信,逐漸成長。我可以毫不猶豫地斷言,母親的功能就是為孩子提供自信。
如何讓孩子產生自信?
請牢記一件事,身為父母,當看到兒女有任何一點成功時,你們的責任就是要及時稱讚。
前面曾經提到,只要讓孩子感到安心,就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下一個階段,就是要讓孩子有成就感。
小學一年級的太郎數學考了二十分。
老師在發考卷給太郎時小聲地說:「很多題都寫錯了。」
回到家後,媽媽看到考卷。
「唉呀,怎麼了?你真是笨啊,這麼簡單的題目也不會?你真是很不聰明!」
然後針對他考錯的題目數落了半天。媽媽的斥責讓太郎站在自己不懂的百分之八十上。
太郎很沮喪,覺得自己的數學真是太爛了,也不打算繼續挑戰,扳回一城,暗自決定以後再也不讓媽媽看考卷了。太郎從此討厭數學。
雖然他知道要好好用功讀書,但潛意識不斷小聲告訴他:你的數學很爛。
因為意識和潛意識分裂,所以現在已經是中學生的他,成績仍然很不理想。
他每次都把考卷揉成一團,塞進課桌抽屜,所以媽媽已經不想多管他了。
小學一年級的和雄也考了二十分。
老師在發考卷給和雄時小聲地說:「很多題都寫錯了。」和雄感到很不安,回家的路上,覺得自己可能學不好數學。
曾經來參加過母親講座的和雄媽媽看到考卷也沒有驚訝,平和地對和雄說:
「和雄,你不會數學,所以才要去學校學啊。不會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你不是會3+3=6這一題嗎?這張考卷中,3+3=6這一題最重要了,只要你做對了這一題,媽媽就給你一百分。因為你做對了最重要的那一題,其他題目就不必擔心囉,慢慢學就會了。」
媽媽用紅筆為他在考卷上寫了一個大大的一百分,和雄頓時露出興奮的表情。
「媽媽,那我怎麼樣才能學會呢?」
和雄在媽媽的協助下,訂正了所有寫錯的題目。
「媽媽很喜歡數學,你一定也很喜歡。你看,重寫一次之後,是不是覺得都很簡單?」
和雄對數學產生了自信。同樣都考二十分,媽媽的態度不同,也會在孩子身上造成不同的結果。前者的媽媽只看做錯的題目,後者的媽媽重視做對的題目,於是,後者的孩子不會因為做錯題目產生不安,而是確實掌握自己會的知識,並不斷擴大範圍。之後,和雄的數學成績當然愈來愈好,同樣考了二十分,讓孩子有成就感,並加以肯定,和用挫敗感打擊孩子,兩者的結果有著天壤之別。
媽媽的作用,就是要讓孩子反敗為勝。
一流作家寫的稿子也會被編輯改稿,了解「改稿的重要性」,才能夠成為一流作家。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修改中完成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有不斷改正的機會。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出版的《不嘮叨,不責備,教出自動自發的孩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