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新立異」,原來是說特創新意,有獨到見解,立論與人不同。後用以表示為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故意另搞一套新名目或主張。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馮懷)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
支道林是東晉高僧,精研內典外書,故能援莊入釋,又引佛入道,對於東晉佛學與玄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典故大意是說:支道林有一天在白馬寺和太常馮懷聊天,席中談及莊子的〈逍遙遊〉時,支道林的見解很獨特新穎,不但「標新理」而且「立異義」,既不同於西晉時的郭象、向秀,也不同於其他大家,更是那些著名學者探索追求不及的,所以世人皆用其說。
同樣在《世說新語.文學》中另有一篇則載,孫興公對王羲之稱讚支道林說:「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王羲之剛開始不以為,待親耳聽聞支道林論〈逍遙遊〉,果然一聽就不想離開。
《世說新語》這兩篇原文中的「標新理」、「立異義」,及「拔新領異」,後來演變成「標新立異」這句成語。
「標新立異」流傳引用很廣,如:
《隋唐演義.第三十一回》:「自來詩詞,雖是寫懷寄興,然其中原有起承轉合,故人不得草草塗鴉。但今作者,止取體艷句嬌,標新立異而已,原沒甚骨力規則。」
清.蔣士銓《雪中人.第十一齣》也載有:「休疑,不是我藏頭露尾,標新立異。家爺說要壓奇驚須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