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改變,農業對生產毛額貢獻度降低,但糧食安全、民生經濟、生態環境維護的重要性日增。
農委會主管全國農事責任重大,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已成為新政府施政重點工作,如何提出完整配套並與農民充分溝通,安定農民的心,為台灣經濟發展尋求新出路,攸關民眾對新政府施政能力的信心,做為全國最高農業行政主管的主委,不僅要能解決當前農業面臨的諸多困境,還要有擘畫農業未來願景的能力,給農民指出方向和帶來希望。
過去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人選多來自學界,理論重於實際,過於理想化,且不懂官僚體系運作;特別是學官兩棲的學者,常抱著五日京兆心態,大不了回學校教書,無法對國家大政提出前瞻規畫。
不僅浪費龐大經費,也造成農業多年沉痾如農業高齡化、農業所得偏低、農業經營出現斷層、產銷經常性失衡、基層農工人力不足、良田不斷被侵蝕等,無法獲得有效解決,造成今日台灣農業,面對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開放市場、調降進口關稅、國外低成本的農產品大量進口等競爭時,無力招架,被視為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絆腳石。
非常時期需有非常做為,國家領導者用人,要有新思惟新做法,找對人、用對方法和做對事,是二十一世紀國家領導人需具備的智能。
儘管外界對新的農委會主委人選有不同揣測,若仍無法跳脫制式的用人思惟,還是在同一圈圈內找人,不僅失去延攬多元人才的機會,台灣農業將很難因應接下來的種種考驗。
準總統蔡英文在選舉時,對農民做出諸多承諾,強調會讓農業變成賺錢產業,如何兌現支票,全體農民都在等待。
為此身負政策執行重任的農委會主委人選,至關重要,施政不能只做表面及選舉考量,必須有察納雅言,駕御官僚體系,改變消極被動的組織文化,發揮更大運轉功能,為農民創造最大福祉,全民不妨以這樣的角度檢驗新政府的執政效能。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