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懷有一顆仁愛之心,不僅是對自己的親人,對天地萬物都應如此,這樣的仁愛之人才是真正的仁者。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貴人去打獵,獵到一頭小鹿,他派一名姓秦的手下把這頭鹿帶回去,準備晚上殺來吃。這位姓秦的人走在路上,發現有頭母鹿一直跟著他,且不停地叫,他心想,主公獵到的這頭鹿大概是那頭母鹿的孩子吧,就放走了小鹿。
貴人打完獵回來就問這個姓秦的人:「我的鹿呢?」秦先生:「路上有頭母鹿一直跟在後面啼叫,我實在不忍心,所以把鹿放了。」貴人生氣道:「我辛苦打獵打了一整天,本來滿懷欣喜地準備回來享用我的獵物,你竟然把它放了!」貴人隨即把秦先生趕出魯國。
一年後,這位貴人想給兒子找一名老師,這時他想到那位被他趕走的秦先生,便派人把他請回來。身邊的人問貴人:「主公,這個人不是得罪過您嗎?怎麼現在又請他回來?」貴人:「這個人連一頭小鹿都不忍心殺死,何況是對人呢?請一個心裡充滿愛的人來教我的兒子,才放心。」
這位貴人通過秦先生對動物的愛,看到對萬物的愛,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仁愛之人,所以把兒子交給秦先生來教育。
【原文】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與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不忍,又何況於人乎?」(引自《呂氏春秋》)
【譯文】孟孫氏打獵得到一頭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燒煮牠。母鹿跟隨著秦西巴並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將幼鹿)放還給母鹿。孟孫氏回來後,詢問鹿在哪裡。秦西巴回答:「小鹿的媽媽跟在後面啼叫,我實在不忍心,私自放走了。」孟孫氏很生氣,把秦西巴趕走。過了一年,又任用他,讓他做兒子的老師。左右大臣和侍衛說:「秦西巴得罪了您,現在卻讓他做您兒子的老師,為什麼?」孟孫氏:「他對一頭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