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問題的回答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2016.03.20 語音朗讀 169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鄭燕青居士 余亞珊居士 張培明居士 吳思達居士 妙樂法師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許多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福慧家園上周共修主題「我對問題的回答」,由南屏別院住持妙樂法師主持,與談人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教授吳思達、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檀講師張培明、高雄市第二督導區督導長余亞珊、高雄教師分會會長鄭燕青等。透過問答,巧妙點出佛教生活的智慧觀。 妙樂法師表示:「佛陀是真正解決人生問題的專家,三藏十二部典籍就是最好的證明。佛陀面對眾生提問有幾種回答方式,如直接了當回答、應用分析,或者反問,對不著邊際的問題,則索性不答。」佛陀運用權巧智慧,順應眾生給予不同的回應。 星雲大師一生弘法,向他提問的人很多,妙樂法師指出,有一次菲律賓光明大學學生問大師:「我是菲律賓人,不認識您,跟您也沒有任何關係,為何您願意幫助我們學習?」大師回答:「這個因緣世間,每個人都有關係,所謂同體共生。」 「世界有很多宗教,到底要選哪個宗教最好?哪個教主最大?」吳思達認為,宗教可從「教義、教儀、教團」三層面觀察;從宗教所傳達的思想觀念、生活的禮儀規範、教團的組織制度,去觀察宗教的內涵,檢驗其是否有政府立案、有無傳達正知正見,能幫助人們獲得輕安自在的生活,以及宗教裡是否有讓人敬佩的人。 他表示,佛教講十方三世一切佛,包括時間與空間,從時間看,有過去、現在、未來;從空間角度,有東西南北上下。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大師也說:「凡有佛心的人最大。」如果每個人都願意承擔「我是佛」,便能為社會做最大的奉獻,所以有佛心的人最大。 「改變原來的宗教信仰,會不會遭受天打雷劈?」張培明表示,小時候經常上教會領糖果,覺得能聽聞做人處事的道理。上大學後,閱讀林清玄的書籍,開始思維人生的未來。 過去他對佛教存著「青燈伴佛,念佛過一生」的刻板印象,認為信佛是老人的事。後來閱讀《楞伽經》,發現原來佛教很科學,又閱讀《楞嚴經》,對阿難「七處徵心」的公案非常震撼,感到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 「學佛一定要拜師父嗎?」余亞珊提及,大師說過,學佛不一定要拜師父,跟隨修行人修行,培養慈悲心,不知不覺也會變成修行人。「生活如何落實信仰?」她舉大師為例,在寒冷的冬天,請侍者遞上一條熱毛巾擦拭雙手,侍者覺得奇怪,大師一向不怕冷啊!大師說,「等一下接待客人難免與人握手,手掌太冰會讓人不舒服。」說明大師處處為人著想,給人歡喜,給人溫暖,從日常生活培養慈悲心。 「如何開智慧?」她建議除了多讀書,能讓人明理,啟發自己內在的智慧,更應學習大師拜觀音開智慧的方法。 「年輕人一定要信佛嗎?」鄭燕青指出,年輕人要有信仰,可從參與活動中服務他人。如《華嚴經》所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她常帶著子女研讀經典,有時刻意把一句經文拿來詢問子女,請他們協助解答,讓青年有機會接觸佛經,潛移默化。 「世間上有沒有輪迴?」鄭燕青表示,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佛教徒講「隨緣」,隨緣是積極的人生,人可以隨遇而安。並引用「從退讓中體驗樂趣,從寧靜中安頓身心,從自制中克制物欲,從空無中認識人生」,以大師的話鼓勵青年學佛,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妙樂法師期許大眾,熟讀大師《貧僧有話要說》的內容,並學習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學習的動力,繼續在佛道上精進,親近善知識,發菩提心,深種善根,將佛法落實於生活。 前一篇文章 《貧僧有話要說》(十七說)神明朝山聯誼會 下一篇文章 花開禪心 真理在心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晨齋語錄】覺悟【人間行者心】翁啟泰老菩薩 奉行一師一道【佛光山口述歷史系列】佛光會成立 人間佛教新紀元【紅塵禪煙】悟心見道【人間行者心】佛法的無菜單料理心保和尚講說法要 鼓勵直下承擔 發願成就 作者其他文章彰化.北斗 河港風華寶斗心 三員趣聞螺陽情彰化.芬園 挑水古道飄桐香 三巖二寺話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