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問題的回答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2016.03.20
1636觀看次
字級
鄭燕青居士
余亞珊居士
張培明居士
吳思達居士
妙樂法師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許多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福慧家園上周共修主題「我對問題的回答」,由南屏別院住持妙樂法師主持,與談人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教授吳思達、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檀講師張培明、高雄市第二督導區督導長余亞珊、高雄教師分會會長鄭燕青等。透過問答,巧妙點出佛教生活的智慧觀。

妙樂法師表示:「佛陀是真正解決人生問題的專家,三藏十二部典籍就是最好的證明。佛陀面對眾生提問有幾種回答方式,如直接了當回答、應用分析,或者反問,對不著邊際的問題,則索性不答。」佛陀運用權巧智慧,順應眾生給予不同的回應。

星雲大師一生弘法,向他提問的人很多,妙樂法師指出,有一次菲律賓光明大學學生問大師:「我是菲律賓人,不認識您,跟您也沒有任何關係,為何您願意幫助我們學習?」大師回答:「這個因緣世間,每個人都有關係,所謂同體共生。」

「世界有很多宗教,到底要選哪個宗教最好?哪個教主最大?」吳思達認為,宗教可從「教義、教儀、教團」三層面觀察;從宗教所傳達的思想觀念、生活的禮儀規範、教團的組織制度,去觀察宗教的內涵,檢驗其是否有政府立案、有無傳達正知正見,能幫助人們獲得輕安自在的生活,以及宗教裡是否有讓人敬佩的人。

他表示,佛教講十方三世一切佛,包括時間與空間,從時間看,有過去、現在、未來;從空間角度,有東西南北上下。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大師也說:「凡有佛心的人最大。」如果每個人都願意承擔「我是佛」,便能為社會做最大的奉獻,所以有佛心的人最大。

「改變原來的宗教信仰,會不會遭受天打雷劈?」張培明表示,小時候經常上教會領糖果,覺得能聽聞做人處事的道理。上大學後,閱讀林清玄的書籍,開始思維人生的未來。

過去他對佛教存著「青燈伴佛,念佛過一生」的刻板印象,認為信佛是老人的事。後來閱讀《楞伽經》,發現原來佛教很科學,又閱讀《楞嚴經》,對阿難「七處徵心」的公案非常震撼,感到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

「學佛一定要拜師父嗎?」余亞珊提及,大師說過,學佛不一定要拜師父,跟隨修行人修行,培養慈悲心,不知不覺也會變成修行人。「生活如何落實信仰?」她舉大師為例,在寒冷的冬天,請侍者遞上一條熱毛巾擦拭雙手,侍者覺得奇怪,大師一向不怕冷啊!大師說,「等一下接待客人難免與人握手,手掌太冰會讓人不舒服。」說明大師處處為人著想,給人歡喜,給人溫暖,從日常生活培養慈悲心。

「如何開智慧?」她建議除了多讀書,能讓人明理,啟發自己內在的智慧,更應學習大師拜觀音開智慧的方法。

「年輕人一定要信佛嗎?」鄭燕青指出,年輕人要有信仰,可從參與活動中服務他人。如《華嚴經》所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她常帶著子女研讀經典,有時刻意把一句經文拿來詢問子女,請他們協助解答,讓青年有機會接觸佛經,潛移默化。

「世間上有沒有輪迴?」鄭燕青表示,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佛教徒講「隨緣」,隨緣是積極的人生,人可以隨遇而安。並引用「從退讓中體驗樂趣,從寧靜中安頓身心,從自制中克制物欲,從空無中認識人生」,以大師的話鼓勵青年學佛,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妙樂法師期許大眾,熟讀大師《貧僧有話要說》的內容,並學習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學習的動力,繼續在佛道上精進,親近善知識,發菩提心,深種善根,將佛法落實於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