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淑儀
日本的動畫界一向頗有可看性,一樣是在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長大的細田守,在台灣曾上映的知名作品為《狼的孩子雨和雪》,《怪物的孩子》則是二○一五年底上映的作品。
動畫總是能上天下地,無所不能,這是動畫影像最能滿足觀眾的一大特點。觀賞《怪物的孩子》時,對於主角們從小巷子裡自由穿梭人界與怪物界的狀態,感到由衷的癡迷,總覺得,如果世界能那麼容易找到其他出口就好了,換個地方呼吸,換個空間檢視自己,換個角色自由演練看看。
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充滿仇恨,他要如何找到熱情平衡的自己?怪物與人類最大的不同,在於人類十分「弱小」,具有黑暗面,而黑暗會吞噬人性,成為災難來源。設定這樣的主題,以怪物界的宗師比武為終點,探討何謂真正的「強者」。
弱小的人類少年跟隨著怪物界力氣最大的熊徹,一起展開長達數年的修行。「強大」是這個「涉天街」最重要的價值觀念,但它不來自逞兇鬥狠,而來自於你是否能專注,心形合一對應當下的每一關卡。
聽起來,這就是人生的修練,雖然最後以比武作為「宗師」產生的依據,然而這少年與怪物熊徹的如影隨形的修行,就是這齣動畫中最有創意的部分。從完全「模仿」到熟悉、到最後能聽聲辨位,察覺對方的每一個舉動,這當然不僅僅是練武修行而已,還是培養敏銳度和專注力的所在。更重要的是,它牽引的兩個孤兒的相依為命,一大一小,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在鬥嘴與日常競爭中,成就了兩人的互信與情感基礎,內心的強大力量由此而生,最後能補足癒合人類心靈黑暗的那一面。
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是人類與怪物描寫的對比。人類因有仇恨而弱小而黑暗,黑暗面太大會吞噬人性,而怪物界卻沒有這樣的問題。在細田守描摹之下的涉天街,是一個儘管有傲慢有粗魯有氣憤的聚落,但是沒有恨,這裡的怪物雖然崇拜「強大」(儘管還是充塞許多沙文主義),卻沒有人拔劍針鋒相對,完全是一個相對充滿「安全感」的地方,另一種令人嚮往的桃花源。
經由光明與黑暗的不斷對照,少年一步步認出自己的樣子,最後他雖然和熊徹心形合一,戰勝了黑暗,在怪物界成為劍術最高的代表,但他還是選擇回到人類世界,重返他平凡的人生。
長出內心強大的力量、戰勝黑暗、認出自己的真正樣子,都是這部動畫片很重要的核心概念。然而,我私心覺得最好看的仍是怪物界的一切想像。或許是現實裡,人與人之間太多猜測與罣礙,在導演描摹下的想像世界裡,感覺特別純摯動人,彷彿真有那樣一個地方,某天我們在城市裡不經意繞了繞,就會不小心撞見的,就像撞見擁有最初真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