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振忠(資深媒體人)
《聯合報》十四日公布最新民調,七成三受訪者自認是台灣人,創歷來調查新高,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者僅一成一,則創新低,但仍有一成認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至於台灣未來前途,還是「永遠維持現狀」占四成六最高,遠高過統獨。
這意味著,愈來愈多台灣民眾在身分認同上,僅選擇台灣人,不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但台灣民眾卻又是現實的,知道要獨不能獨,要統不願統,所以近年來調查,都以「永遠維持現狀」最高。
這個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即使馬英九總統執政八年期間,趨勢一直如此,只是急緩的差別,這次調查台灣人的認同快速攀升,當然有前年九合一和今年總統選舉結果的餘溫;隨著年長者逐漸凋零,新世代開始接棒,在自然規律和政黨輪替作用下,除非民進黨執政出現重大失誤,或國民黨勵精圖治有成,否則此一趨勢很難回頭。
趨勢是人民的選擇,領導人也可以引導民意,重點必須以和平發展為前提。台灣有天然獨,大陸也有天然統,台灣隨著民主進程與世代交替演進,年輕一代與大陸的血緣情感只會逐漸褪去,維繫的只有理性情感;同樣,大陸的民族主義根深柢固,以中共宣傳教育的強制性,配合對媒體的管控,不容分裂不僅是領導人的使命,也是大陸人民的堅定共識。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雖說兩岸問題不能急,但也「總不能一代拖過一代」。這對台灣民眾希望「永遠維持現狀」的想望,必然是揮之不去的心理和外在壓力,尤其蔡英文上任後,兩岸政策仍有相當不確定性,五二○就職日如何回應以「一中各表」為內涵的「九二共識」,是北京高度關注的指標。
北京召開兩會後,中共對台灣畫下的紅線很清楚,尤其兩會前發生的香港銅鑼灣書店事件、黨媒姓黨、任志強事件,顯示習近平對傳媒及網路的掌控將更滴水不漏,中央的政策意志,一定是不折不扣的貫徹。
這是一場與時間、與制度的賽局。兩岸都有時間推移的內驅力,也都有政治現實的壓力,永遠維持現狀,只能說是囿於現實的想望,暫時擱置無可企及的目標;但什麼是「永遠」,兩岸領導人有責任好好想這個問題。
想起波蘭詩人辛波絲卡在「博物館」中的詩句:王冠的壽命比頭長,手輸給了手套,右腳的鞋打敗了右腳。
領導人來來去去,民意起起伏伏,永遠不變的應該只有人民的安全與福祉,這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