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學甲慈濟宮典藏葉王交趾陶作品,數量為全台之冠。葉王的創作造型逗趣逼真,慵懶的〈胖、瘦羅漢〉(上圖)被指定為國寶,〈虎〉(右圖)彷彿目光灼灼的看著胖羅漢的肚皮。
圖/記者羅智華、慈濟宮提供
台南學甲慈濟宮典藏葉王交趾陶作品,數量為全台之冠。葉王的創作造型逗趣逼真,慵懶的〈胖、瘦羅漢〉(上圖)被指定為國寶,〈虎〉(右圖)彷彿目光灼灼的看著胖羅漢的肚皮。
圖/記者羅智華、慈濟宮提供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走進台南學甲慈濟宮成立的「葉王交趾陶文化館」,逗趣逼真的〈胖、瘦羅漢〉、姿態生動的〈三太子哪吒〉、面容慈祥和藹的〈南極仙翁〉等交趾陶塑像,映入觀者眼簾。維妙維肖的造型全出自有「台灣交趾陶一代宗師」之稱的葉王之手,其中更有三組六件的館藏作品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寶,寫下國內民間部門典藏古文物列入珍貴國寶的第一例。
交趾陶歷史由來悠久,最早可追溯自唐三彩。從早期的三彩、五彩造型逐漸成為多元色彩,尤其交趾陶技藝引入台灣後,更逐步開創出獨樹一格的台灣交趾陶文化之美,陶藝技巧最為人讚歎的要屬擁有「一代宗師」美名的葉王。
葉王是文獻上記錄台灣出生的首位交趾陶藝師,本名葉獅,從小對泥塑人物充滿興趣,長大後技藝精湛,因而獲得「王師」美名,大家就稱他為葉王。
東方絕技 胭脂紅釉色
回顧葉王的交趾陶創作生平,台南學甲慈濟宮總務組長李德欽表示,三十至五十歲可說是葉王創作生涯最輝煌的時期,其作品取材類別十分多元,從歷史人物到花鳥動物都是創作對象,如《三國演義》中的〈孔明獻西城〉、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鹿乳奉親〉,不僅人物神情自然生動、姿態栩栩如生。
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葉王所獨創、精心燒製的釉色「胭脂紅」,色彩紅豔瑰麗而不顯俗氣,將「胭脂紅」點綴於交趾陶人物服飾衣冠時,更具有畫龍點睛效果。
胭脂紅更被視作「葉王派」最顯著的特色,作品還曾登上國際舞台,在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典藏於羅浮宮,令國外藝術家為之驚豔,盛讚其技法是「東方絕技」。
藏品失竊 陳永泰尋回
葉王作品遍布全台廟宇,多數位在台南、嘉義等南台灣宗教殿堂,其中學甲慈濟宮是收藏數量最豐富的廟宇,高達兩百四十九件,〈加官、晉祿〉、〈合境、平安〉、〈胖、瘦羅漢〉等三組六件作品,更因具代表性,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寶。
不過收藏頗豐的慈濟宮也曾引來小偷覬覦,多件作品在民國六十九年遭竊。李德欽說,當時有五十多件裝飾於廟宇的交趾陶作品被盜走,即使廟方重金懸賞依然找不回來,為避免珍貴作品再被竊取,學甲宮特別興建了「葉王交趾陶文化館」,藉此保存與展示。
或許是慈濟宮主祀的保生大帝在冥冥中保佑,震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永泰偶然在海外購得三十六件慈濟宮遭竊取的收藏,重視文化保存的他,慷慨將這些作品無條件捐贈慈濟宮,不僅讓在外流落多時的珍貴文物得以「物歸原主」,也成就一件宗教藝術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