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成大土木系特聘教授李德河表示,公布液化區對防震災沒太大幫助,「嚇人而已」,中央應研究公布「震害潛勢區」,才能讓民眾因應。
李德河表示,房子在地震中到底會不會倒,除了與結構、液化等有關,目前大家比較沒有注意到的是建築與地盤共振的效應,有可能也是維冠倒塌的原因之一,未來震害潛勢區當中可以一併調查。
他表示,共振指的是當地震來臨時,如果建築物下方的地盤與建築物振動的頻率相同,會使搖晃情況加劇,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但同一集團在附近蓋的相近年代的建物卻都沒事,可能與維冠金龍下方的地盤有關。
中央地質調查所之前曾委託李德河調查台南、新竹及苗栗等地的土地液化情況,其中台南調查結果,幾乎與這一次美濃地震發生後台南市多處土壤液化情況相符,相當準確。
李德河表示,液化潛勢區的調查並不能涵蓋所有震災發生區域,液化只是房子會不會倒的原因之一,而且土地液化會吸收地震震動能量,液化區的房子相對比非液化區安全,液化區的房子在地震時會沈陷,而且如果液化不均,可能造成結構損壞,但都不會像維冠大樓一樣突然倒掉,維冠倒塌另有原因。
他認為單純公布液化區只是嚇人而己,而且公布的調查是很粗略的,因為沒有辦法每一吋土地都鑽探到,所以位在液化區住家不必煩惱,不在液化區「也不必高興太早」。
李德河表示,對於已蓋好的房子,知道是否共振幫助不大,改善有限,但如果是尚未興建的房子,計算出共振頻率後,可以避開,共振與房子的高度及形式等有關,如果算出蓋十樓會共振,可改建八樓或十二樓,避免共振,未來如果中央要公布震害潛勢區,應該把這些可能造成屋倒的因素都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