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BMW七日歡度廠牌誕生一百年,在慕尼黑總部發表「下一個百年」概念車。圖/路透
當年大受歡迎的BMW 1500。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德國BMW七日慶祝一百歲生日,推出充滿未來感的概念車Vision Next 100來慶祝,招牌的雙腎水箱護罩搭配金色車身,竟然連輪胎蓋都一體成型超搶眼,自動駕駛功能已是標準配備,方向盤還能收起來,且是環保的全電動車,除向勁敵賓士發表的自駕未來車正式宣戰外,也挑戰下一個一百年。
BMW目前全球員工超過十一萬,在十四個國家設廠,年營收八百億歐元(約台幣二點八兆元)。
民眾可能忘了BMW,其實是以飛機起家的集團,也曾遭逢財務危機,瀕臨瓦解,但數十年來堅持原創性,在歷經挫折後,終能開創流行,成為全球豪華車與運動化車款的標竿。
經典車款 與時俱進
BMW創立於一九一六年三月七日,當時的名稱是「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生產飛機引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社會禁止戰敗的德國製造飛機,於是這家公司在一九二二年改名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德文縮寫就是BMW。BMW以螺旋槳為標誌,就是為了紀念從航空業發跡的過往,藍與白則是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代表色。
史學家葛魯納說:「BMW現在最出名的產品,也就是汽車,其實最晚列入產品線。」一九二三年BMW開始製造機車,一九二八年開始製造汽車。
納粹掌權後,BMW重操舊業製造飛機引擎。二次大戰最後幾年,BMW絕大部分生產線都為德國空軍服務,汽機車產量壓到最低,當時BMW用兩萬五千名強徵來的勞工和集中營囚犯製造軍備。
誤判情勢 幾被併吞
二戰剛結束,德國百廢待舉,BMW一度以製造鍋具等家用品維持生存,隨後又開始量產民用汽機車。當時市場偏愛中型車,BMW卻誤判情勢,推出兩款小車Isetta和501,沒推出任何中型車,一九五九年BMW差點破產,等著被賓士收購,直到股東匡特出面買下近半股份,才使BMW免遭併吞。
葛魯納說:「如果他沒出手,今天的BMW只會是賓士的一座工廠。」匡特要BMW研發中型車1500,讓搖搖欲墜的BMW站穩腳步。
一九五○到一九八○年代,BMW變得善於創新:一九五五年率先採用全景式後車窗,一九五九年引進前輪碟煞,一九六六年利用先進底盤技術,一九八八年引入電子柴油噴射系統,這段期間並不斷推出新車款,將製造據點拓展到全球。
BMW在一九九四年犯下策略錯誤,以八億英鎊(約台幣三百七十億元)收購Rover公司,結果財務連年遭拖累。因此,在二○○○年BMW集團決定拋售英國分公司。這在BMW近年的發展歷程上,是一項重大挫折,但也讓BMW獲得小型車開發重要的實務經驗。
策略錯誤 重大受挫
拋售Rover公司的股權,BMW留下MINI品牌,並且在二○○一年起由BMW集團接管進行復興再造。而一九九八年六月買下了勞斯萊斯,全新的勞斯萊斯旗艦Phantom在二○○三年從勞斯萊斯的Greenwood工廠出廠,在市場上重現光芒,銷售量也不斷攀升。
天天被新興行業嘲諷為「夕陽行業」的汽車業又迎來了一家百年企業,任何一家百年企業都值得尊敬,而起步於汽車行業之外、又在汽車行業度過如此成功百年的BMW尤其值得,新的一百年,BMW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