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瑕疵 全民買單

李碧華 |2016.02.27
1916觀看次
字級

文/記者李碧華

忠孝橋引道拆除後,重現北門美麗的天際線,「透過高度的效率,找回人民對政府的信心」,這就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口中拆除忠孝橋引道的重要意義。但周遭廣告景觀的雜亂也曝了光,讓柯文哲另有憾意的直呼「受不了」,將北門及附近郵局、大樓等三座建築下了「清朝美學」、「日本美學」、「中華民國美學」註腳,引起整治招牌議論,甚至包括同一商圈的迪化街,許多歷史建築也逐一亮相。

座落基隆的阿根納造船廠未列歷史古蹟即是一例,日前竟被向台糖承租土地的業者無預警拆除,四牆四柱被毀後,市府緊急喊停搶救,啟動「暫定古蹟程序」要求緩拆,「阿根納建築在海面上的倒影真是美,與山結合,也與海融合一體。基隆整個城市美學的規畫是沒有的,阿根納有如此美感,是難得的建築。」一位建築師感嘆。

一時之間,各處城市美學議題引發討論,大家的主觀評價和重視程度不一,但希望居住環境舒適美化的態度則並無二致。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從媒體報導得知,招牌紛亂和變電箱林立最為人所詬病。而北門重現後,周遭建築雜亂的廣告招牌也讓台北市政府打算制訂北門周邊廣告物都市設計準則來加以規範。

「其實,也有諸如減法美學、變電箱新生、街道家具美感等建議。這個發展絕對是好的方向,但真要畢其功,需要不同層次的配合及時間的養成。品味無法統一」,盛治仁直接斷定,無論誰當台北市長都一樣。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鄭自隆則投書認為,城市美學有其時空背景與文化意涵,每座城市因歷史演化不同,風貌、風格自然不同,「建築當然可以複製,但不同人住進去就會有不同特色。」

鄭自隆舉例說,五十年前的中興新村就是複製歐洲小鎮,但五十年後的中興新村已是台灣小鎮,再也找不到歐洲的風貌與風格。台北市長柯文哲對招牌有意見,鄭自隆強調,招牌絕不是罪魁禍首,「早年香港老市區招牌橫豎交叉,現在看老照片還是覺得很美,這就是香港混搭出來的風味。」

鄭自隆說,「要求城市呈現一致的整齊,是法西斯式的秩序,打壓個別差異,以求視覺與表象統一。」還記得建成圓環和龍山寺地下街嗎?若無法擁有共同的生活經驗、集體記憶,就會招致市民疏離或唾棄。

「統一迪化街的招牌真的不必了,招牌統一後迪化街成了電影城、民俗村,再也不是市民記憶中的迪化街。」若有人崇尚「秩序美學」,那五顏六色的招牌,何嘗不是「衝突美學」呢?

上線發現

坑坑洞洞

路見不平怎麼辦?

漫步在台灣,的確濃烈感受到政府美化台灣的成果,處處流露小確幸。舊園可新植,老區已新築,前路早新砌,無不令人驚艷。

只是,漫步萬萬不可散漫,一不小心,馬路就有坑,有洞,有裂痕,有泥濘,有無法預知的陷阱。雖然不算大面積,然而「坑坑洞洞」的印象卻總揮之不去,真是馬路如虎口,處處有陷阱。為什麼台灣的道路總是坑洞問題?出在縣市政府委託代驗施工品質的材料實驗室,多數都被包商買通,包商偷工減料照樣檢驗過關,最後全民買單,承受道路坑人苦果。「這是台灣普遍現象!勾結有如食物鏈,成了惡性循環。」建築師陳武昌說。

路見不平,怎麼辦?目前一億元以上的工程品質已有提升;但五千萬以下、直接與人民相關的中小工程,品質確實較差,工程招標採「最有利標」評選,防止低價搶標的弊端。陳武昌說,目前各縣市政府推動路平專案標準作業流程是,先刨掉舊有柏油路面,通常約十到二十公分之間,「刨多少,就要鋪回多少」,過程都由監工拿尺量測並拍照存證。營造商把瀝青粒料載到現場送驗,如果通不過試驗,廠商就要扛起刨掉重鋪的代價。

路平專案

廠商施作道路工程

上下其手

柔性鋪面與破壞性試驗是當前兩大「路平」設計法,後者重新鋪面設計厚度,以撓度試驗方法,在路面刨除面層厚度,每次度得超過原瀝青混凝土(含粗級配及密級配)厚度之三分之一為佳。陳武昌說,一般廠商會在道路工程上下其手的地方,主要是瀝青混凝土用多少回收料和含油量。陳武昌說,道路改善工程多以底價六至七折間決標。鋪築及滾壓作業應落實管控,如鋪築瀝青溫度、瀝青接縫規劃、均勻噴灑黏層、鋪裝機操作、初(次、終)壓滾壓速度、溫度及機具之選擇等。

回收料比新料便宜兩到三成,而且為了符合規定的品質,必須多加一些黏著劑,增加回收料和瀝青的握力,提高強度,但廠商通常會減少黏著劑的比例。至於含油量的意義和黏著劑差不多,瀝青含量若不足,混合的礫石就顯得鬆散,一下雨就容易產生裂縫,「很快就得重鋪,馬路又遭殃了」。

另外,拌合好的瀝青混凝土運到鋪設現場,溫度常常低於標準,監工若不嚴格要求,鋪出來的道路壽命也不長。陳武昌說,道路品質可透過鑽心取樣檢測出來,台北市交通流量大,路平專案就採「封路」,強制養護一天以上才開放通車,成效較彰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