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道光年間,閩浙總督張師誠,以「知人」聞名。他想為國家發掘一些撥亂反正的幹練之才,聽說長樂衙內有林則徐者,頗有文名,就想一試。
一天,長樂縣縣令,突接撫行文,要拿捕林則徐到省。縣令甚感詫異,熟知林之為人,絕非作奸犯科之徒,其中必有冤情,就唆使林則徐解職潛逃。林則徐聞聽督撫大人通緝他,也覺得訝異,為了表示清白磊落,堅持不逃,並要求縣令送他歸案。林則徐道:「苟有罪,不逃刑;無則可以大白於世。」林則徐解送到省後,張師誠把他請進簽押房說:「老夫久聞汝的才華,想請汝擔任文案一職,特用此法,試汝膽量。」語畢大笑。
林則徐「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涵養,正是張師誠信許之處。
林則徐不負厚望,宵衣旴食,盡忠報國,累官湖廣總督。於廣州查辦禁煙,為了國人健康,不計毀譽,焚燒鴉片二百餘萬片。爾後出任雲貴總督,政績斐然,成為清代封疆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