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學生陳慶元(右一),為學童開辦假日課輔班。
圖/教育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學生陳慶元,是花蓮縣光復鄉人,某年暑假到社區圖書館,發現不少孩子被家長「寄放」,「不是搶著電腦上網,就是坐在桌前發呆」,偏鄉孩子暑假常無處可去,變成「遊童」。因此他組成「光復童工場」,透過長期、穩定的陪伴,建立社區共學平台,讓大人和孩子一起探索光復的在地生活故事。
「光復童工場」自一○三年度起,連續兩年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獲得補助,去年十一月月二十一日還參與績優團隊競賽奪得優勝。
陳慶元發現光復鄉周末沒有適合社區孩童的學習資源,因為偏鄉經濟問題,對孩子的教育資源也較為不足。因此,團隊規畫生活營,包括多元主題,以工作假期的方式招募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在營隊期間陪伴孩子,而在地的孩子則要帶領從外地來的大人體驗光復鄉生活,作為雙向交流的社區參與模式。
團隊主要做社區弱勢孩童的長期陪伴。陳慶元結合東華大學服務學習課程,讓更多大學生加入計畫,並和當地的農場、圖書館等單位合作,從去年度三人團隊擴大至今十多人,帶動在地青年為偏鄉教育努力。
陳慶元表示,在身為孩子的時期,每個人都像塊海綿不斷吸收外界給予的一切,而這項計畫讓小朋友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身體力行,「從實踐中學習,才是最寶貴的知識。」
童工場課程跳脫學科內容,從藝術動手做,到時事討論,今年把整個光復鄉當教室。藉由自然耕種重新認識飲食的「下田社」、解救食安不安自製真食物的「點心社」,以及打開觀察窗的「攝影社」,讓孩子自主學習,從實作過程中遇見家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