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出少年7 威森姐妹&特瑞里 以行動和發明 捍衛家鄉

文/楊慧莉 |2016.02.13
2974觀看次
字級

塑膠製品的發明讓人類生活更便利,卻也給環境帶來了汙染。另一方面,在某些地方,人類與動物為了生存,處於勢不兩立的窘境。面對二十一世紀初頻生的環保和動保問題,今有峇里島女孩威森姐妹和肯亞男孩特瑞里

分別拿出不同的對策,或淨化自己所生長的島嶼,或從此讓鄉民與動物和平共處,也藉此體現了「人不輕狂枉少年」的真義。

環境保護
威森姐妹發起塑膠袋再見運動

玫拉蒂.威森(Melati Wijsen)與伊莎貝.威森( Isabel Wijsen)姐妹來自峇里島,於二○一三年還是十二歲和十歲的稚齡時,受到全球其他地區類似舉措的激勵,發起了「塑膠袋再見」(Bye Bye Plastic Bags)的運動,得到全球性的支持,最近還成功地讓當地主政者承諾要於二○一八年前執行禁令。

兩個小姐妹日前上Ted演說平台,與大眾分享這段對他們而言十分重要的生命歷程,以及背後的意義。

眾神之島變垃圾島

對威森姐妹而言,峇里島向來是眾神之島、綠色天堂,曾幾何時,它被每天製造出的大量塑膠垃圾所淹沒,變成垃圾島。這不僅讓它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也讓身為當地人的她們備感焦慮,尤其是得知多數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塑膠袋不是被燒掉、丟棄,就是經由下水道流入河裡,最後到海洋。

兩個姐妹就讀於峇里島的綠色學校(Green School)。此校特立獨行,不僅在於它擁有「竹子」的建築結構,而且志在培育領袖級人物。

一天,玫拉蒂和伊莎貝在課堂上認識了一些世上有影響力的「重量級」人物,像是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英國黛安娜王妃和印度聖雄甘地。回家的路上,兩個姐妹達成共識,決定「有為者亦若是」。「為何要等到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我們現在就想!」威森姐妹發出這樣的喟嘆。

投入社運收穫滿滿

當晚坐在沙發上,威森姐妹把家鄉所面臨的問題一一攤出來檢視,最後「塑膠垃圾」問題浮出檯面。

然而,垃圾問題茲事體大,兩姐妹縮小範圍,把具體目標放在「塑膠袋」上面。她們開始投入相關研究,漸漸發現塑膠袋還真是一無「是」處,沒有也無妨,有些地方甚至已拒用塑膠袋,如夏威夷、盧安達、奧克蘭和都柏林。受到這些地區先見之明的影響,玫拉蒂和伊莎貝的「再見塑膠袋」運動於焉誕生。從運動中,兩姐妹深感收穫滿滿,學到不少功課。她們細數如下:

◎功課一:團結力量大

威森姐妹發現單打獨鬥是不行的。於是,她們招兵買馬,從島上的國際和地方學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再見塑膠袋運動團隊」,一起從多種管道,讓人們察覺市場、節慶場上和海灘清理的重要性。此外,還發放塑膠袋的替代品,如用回收新聞紙或百分百有機材料做的袋子,這些都是島上民眾的創意產物。

◎功課二:體制外思考

威森姐妹曾向峇里島當局發出「禁用塑膠袋」的訴求,可惜失敗了。於是她們靈機一動,想到「如果有一百萬個連署,當局就不會置之不理了吧?」但要從哪裡取得此龐大數量的連署?後來有人提到每年有一千六百萬的旅客過境峇里島,此提醒燃起她們心中一線希望。

◎功課三:堅持到最後

威森姐妹衝到機場後,得通過層層關卡,找到有力的主事者助她們一臂之力,拿到一百萬個連署。一開始,她們四處碰壁,機場人員對孩子所肩負的任務置若罔聞。但經過多日的等待和不斷叩門,她們找到機場的商務經理,在向對方發表一場「塑膠袋峇里島」的演說後,對方答應幫忙收集觀光客和移民的連署。

◎功課四:需各界支持

除了學生和商務經理,威森姐妹發現她們還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名人的擁護。拜綠色學校的魅力之賜,兩姐妹接觸到一群名流。可惜的是,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不能為請願連署,但答應幫忙傳話,現在她們與聯合國密切合作。保育人士珍古德則啟發她們正視人際組織網的力量,她們因此加入了許多有力的社會組織,包括國際扶輪社。

絕食抗議求見省長

此外,威森姐妹還從過程中學會了耐性、如何面對挫敗、團隊精神、友誼,以及委身的重要性。兩姐妹為了履行她們對此運動的承諾,去了一趟印度發表環保演說,順道拜訪了印度聖雄甘地住過的私宅。在得知甘地以絕食抗議達到目的後,她們決定加以效法。

在取得師長們的同意和營養師的建議後,威森姐妹為了求見峇里省長,向他提出禁用塑膠袋的訴求,進行了一場從日出到日落的絕食抗議。期間,她們運用社群力量支持她們的行動。絕食第二天,警方開始登門拜訪;兩姐妹還一度擔心會坐牢,沒想到,她們很快地見到省長本人。省長對兩姐妹願意關心峇里島環境的行動深表支持與感謝,並承諾峇里島將於二○一八年前全面禁用塑膠袋。

兒童勢力不可小覷

威森姐妹的行動結果讓她們引以為豪,但最讓她們振奮的是,發現自己當個孩子也有不凡的力量。縱使沒有任何的周延計畫、實質策略,只是希望塑膠袋不再汙染她們美麗的家園,但單憑一個簡單的環保念頭和一群朋友的幫忙,她們最後達成訴求,發揮影響力。

作為先行者,威森姐妹希望能以自己的成功範例鼓勵更多孩童有為者亦若是,因為她們堅信,「儘管行動過程充滿艱辛,但絕對值得,畢竟僅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兒童擁有人類百分之百的未來。」

萬物和諧
特瑞里發明嚇阻獅獸的閃爍燈

理查.特瑞里(Richard Turere)來自肯亞的馬賽族(Maasai),和家人以畜牧為生,住在奈洛比國家公園的南邊。

少年特瑞里的煩惱

由於國家公園南邊有一大部分沒有藩籬,一些如斑馬之類的野生動物會遊走到公園外,引來如獅子這樣的掠食性動物緊跟在後,侵入馬賽族的居住地,咬死一些族人賴以維生的牲畜,包括特瑞里家的牛隻。

根據部落規定,族裡男孩到了六到九歲時就要肩負起看顧家中牛群的工作,特瑞里也不例外。有一回,他早上醒來,看見家中唯一的公牛被咬死了,好心疼。因此,成長過程中,他痛恨獅子。

另一方面,馬賽族以保護族人和牲畜安全為己任的戰士,亦對此問題頭痛不已,於是他們見到獅子就獵殺。眼見奈洛比國家公園的獅子數量日益短少,特瑞里決定找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一試再試靈光乍現

特瑞里先是想到用火驅逐獅子,因為他以為這種動物怕火,但沒想到這種方法一點也不管用,反而讓獅子看清楚牛棚中的牛群。

特瑞里繼續再接再厲,想到用稻草人騙騙獅子,以為牛棚外有人。然而,獅子很聰明。牠們第一天來,看到稻草人,就走回去了,但第二天來發現稻草人呆若木雞,就不再上當,直接撲了上去,又咬死了牲畜。

有一夜,特瑞里拿著火把巡視牛棚,結果那晚獅子沒來,代表獅子害怕移動的光源,這讓特瑞里靈光乍現。

驅獸發明普及肯亞

由於小時候喜歡探索機械,還曾因拆解母親的新收音機把母親給惹毛了,特瑞里學到了電子學的知識。

後來他拿到一個老舊的車用蓄電池、一個在機車騎乘者想左右轉時可協助打出燈號的指示盒、一個開關器,以及一個壞掉手電筒的小燈泡。然後他把這些東西集結起來,利用太陽能板讓電池發電,發明了一個閃爍燈裝置。

特瑞里讓閃爍燈朝向外面,照亮獅子的來時路。獅子想靠近牛棚時,看到此一閃一滅的裝置,以為飼主就在附近,就會落荒而逃。

自從有了閃爍燈後,特瑞里一家高枕無憂,再也不用擔心牲畜被吃掉。鄰居聽聞後,紛紛前來取經,於是特瑞里也幫部落中的七戶人家架設此裝置。

而今,全肯亞廣泛運用特瑞里的構想,成功嚇阻了其他如土狼、豹之類的掠食性動物,對於嚇跑誤入農場的象群也同樣管用。

樹立和平共處典範

由於發明閃爍燈,特瑞里拿到獎學金,進了肯亞最好的學校「布魯克豪斯國際學院」(Brookhouse International School)。這所學校後來還幫忙籌款宣傳特瑞里的發明;他也帶著朋友回到部落,一起幫全部落的住戶架設閃爍燈。

特瑞里的閃爍燈發明後來聲名遠播,他因而受邀到國外演講。他回想起自己不久前,還只是一個平凡的小牧童。當時,他常看到飛機從頭上呼嘯而過,就夢想有一天能坐上飛機。而今,夢想成真,全因為他的閃爍燈發明,也讓他據以構築未來的人生志向:當一名機上工程師和飛行員。

然而,更棒的是,特瑞里的發明不僅解決部落難題、造就自己的人生,還樹立了「人類與動物和平共處」的典範,而他當時才十三歲。

由此可見,每個人都不該「小」看自己。即使是像威森姐妹和特瑞里那樣稚齡的孩子都能在環保和動保問題上發揮影響力,何況是見多識廣的大人?一切存乎「一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