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業看盡離別 更惜情

李祖翔 |2016.02.02
1537觀看次
字級
石振龍(右)年屆退休,開始與兒子一起旅行,走訪廟宇、陵墓與鄉間小路,既讓孩子開心、增廣見聞,也滿足自己的興趣。圖/石振龍
去年父親節,石振龍(左)與兒子一起參與第一基金會(照顧兒子的中心)辦的烤披薩分享會。 圖/記者李祖翔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我們訂男子漢公約!」從事殯葬業的石振龍,將二十八歲、罹患中度智能障礙的兒子阿昌教導成人,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能為人處理後事、不畏禁忌的他本該鐵石心腸,卻因為看盡生離死別,對親情反多一分珍惜,不放棄生命的態度讓鐵漢擁有無限柔情。

說起石振龍為何踏入殯葬業,應是命運弄人。聰穎過人、觀察力強的石振龍,國小就體認到家境難持久,雖然父母望子成龍,細心栽培,他卻多了一分心理準備。雖然聯考沒準備就考上省立基隆高中,為謀生、考證照也只讀三天,登上榜首,但高三家道中落、父親重病,於是長輩介紹他進殯葬公司服務,從學徒做起。

當時公司出現斷層,缺少生力軍,難得一個年輕力壯、認命的小伙子出現,長輩疼愛有佳,恨不得把一身本領都交出去──至今他仍懷念被叫小弟的時光。石振龍說,從事殯葬業最需要的是膽量,「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大體,是一場發生在高速公路的車禍,身首相離十幾公尺,也沒袋子裝,要用手拿;第二次是處理水流屍,以為沒工具,就呆呆的用手撈,很可怕。」雖然過程折磨,但沒有不堅持下去的理由。

兒子因緣 培養社交關係

「那段日子很苦,省吃儉用,睡在公司,養成不花錢的習慣,衣服不買超過千元的,三十年沒看過電影,東西都是實用、夠用就好。」現在他有了積蓄,還是只騎二手車,如果不是為了給兒子刺激,出國旅遊、培養社交關係,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花錢。

原來早年殯葬被視作賺錢的行業,僅僅家屬給的紅包就夠一年花用,不需動用薪資,石振龍說:「但我們是很辛苦的賺錢,常在吃飯、睡覺時接到電話,半夜一個人跑殯儀館;不適用勞基法,沒有過年,又不能擅離崗位,只能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或自成一團,心放不開。」如果沒有契機,可能就在一個小地方終老。

十四年前他開始帶兒子四處旅遊,包括各大陣頭、遶境及出國,自認沾了兒子的福氣才懂得享福。

走出熟悉的生活圈後,看得更多、對人生更豁達,因為兒子狀況不穩,隨時得遊走生死邊緣,「有次我們去大陸,他癲癇發作、住院,我收到很多次的病危通知,但我們還是熬過來了。」不論出門有多麻煩,石振龍未曾打消出遊念頭,只盼阿昌開心、健康的活,他也相信這類孩子可以活得久,只要父母不放棄。

看盡事主爭產 財是負擔

石振龍的正向與智慧,也帶給其他特殊兒家長及朋友生活的指引,因為見慣大風大浪的他,總能說出一番道理,譬如子女養育,他的感觸最深,「我看過太多被父母栽培長大、出國留學的子女,只在送終回來,為了分財產。」錯誤的教育養出不孝兒女,給再多錢都枉然,「還有父死、弟聾啞,哥哥不只是醫生,更有豪宅,媽媽還在人世就急著分財產,得知不動產將給弟弟,氣得不為過世母親奔喪,事了又狀告弟弟違法過戶。」

為了喪葬費應出的一、二十萬,現代人可以老死不相往來;領了補助的家屬也要爭,挪作他用。愈有錢、學歷愈高的愈會爭,「我常想,他們為什麼會有錢?大概都是計較來的吧。」

漸漸地,生活重心自工作轉移到兒子身上,他一步步為孩子設想,但經濟猶有餘裕卻不置產,母親常說他怪怪的,石振龍反笑說:「為了兒子才沒買房。」認為那是負擔而非財產,若買房給女兒,難道要請她們照顧手足一輩子?「這不是她們應負的責任。」

熱愛觀察 心愈寬廣包容

除了照顧兒子,石振龍將泰半的時間交給慈善團體,一起出入災難現場,協助弱勢辦後事。他的一生幾乎離不開殯葬,一輩子與禁忌為伍卻不很迷信,「我會把習俗都告知家屬,相不相信不勉強,因為很多連我自己也不信。」他感慨風水節目誤人太多,扭曲了觀念,「如果風水對已逝者有用,家屬應該是選個好地方,讓逝者舒適安穩,而不是抱著讓子孫過好日子的目的。」常和建造墓地的師傅打交道,也清楚箇中祕辛,「別以為富貴來自好風水」,他反問:「沒有腳踏實地的努力何來富貴?」答案不言而喻。

不迷信,石振龍卻研究古人墓地如何建造,他喜歡考量氣候、地理、水利對建造的影響,旅遊時必走鄉間小路與陵墓,一切只因為他熱愛觀察,他說,觀察的愈多,心就愈寬廣,就多一分包容,台灣的經濟、股票、歷史全都是他的觀察對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