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五十二歲邵先生,兩年多前發現腳底有一個小黑痣,幾個月後,變成兩到三公分不規則小黑塊,切除化驗確診為黑色素癌第三期。當時他的兩個女兒唸國小,身為家中經濟與精神支柱,他心中不甘,尤其和朋友合組百岳登山團,也因治療黯然退出,直到接受免疫療法,才走出黑暗人生、登百岳圓夢。
台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醫師表示,上個月英國《刺胳針期刊》(The Lancet)上有一案例,一名四十二歲男子因背上有痣,刺上青龍圖騰試圖掩蓋美化,事後才知那並不是痣,是黑色素癌病灶。
他提醒,身上有痣或胎記都應長期觀察,無論「有痣」或「沒痣」,只要皮膚出現不正常病灶,應透過「ABCDE」即,有形狀不對稱(Asymmetry)、邊緣不規則(Irregular Border)、顏色有淺有深(Variability in Color)、直徑大於或等於六毫米(Diameter)、快速隆起或是原本扁平的斑點突然凸起(Evolving over time)自我檢測法,早期發現,盡早就醫。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副教授張文震醫師指出,細胞有黑色素之處,就可能病變為惡性黑色素細胞癌,台灣每年新增兩百五十名病例,發現時多屬晚期,一旦黑色素癌轉移,死亡率會大幅增加。今年初,國內核准第一個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Pembrolizumab,讓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晚期黑色素癌癌患,仍有一線希望,為傳統化療的五倍之多,復發風險比起化療大幅降低四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