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士能
張曼娟曾寫到「我的世界有點小,卻是剛剛好。剛剛好,遇見最美好。」
山水詩人謝靈運失意不得志時,藉著遊歷山水,描寫出「巖下雲方合,露上花由泫」等種種深林或怪石的景象,書寫出自己的寂寞之情、孤傲之氣;田園詩人陶淵明,則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使自己的不平,在田園躬耕中達到順化之境;至於身處現代3C科技發達時代的我們,許多人選擇用手機或是 i-pad聽音樂、在網路上搜尋部落客推薦的美食,以聽曲、大吃一洩心中冤屈,來紓解現代壓力。
而我不如古人般,擁有山明水秀的田地、美景,所以選擇閱讀;書籍中,和古人共鳴,藉由文字得到心靈慰藉。文字沒有雙手,卻可以在我哭泣時,止住我的淚,正所謂「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明白一次的得失,何嘗不是下一次豐收前的果實種子──種子在,希望在;希望在,果實就在。
以前的我很害怕人群,因為在人群中會迷失自己,但是,閱讀改變了我,所以當自己一個人時,因為閱讀,而悅讀,並且樂獨。
儘管人生如寄,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一大半的人生旅途中,常常必須是一個人獨自面對、度過,但這並不等同於寂寞。在寂寞的時空裡,或許指針或一舉一動的聲音,都會大到令人感覺到安靜的可怕;我的經驗中,孤獨是可以拋開寂寞的,在閱讀的過程中,孤獨的我正俯視著書中另一端的孤獨者,因為我們都是彼此的旁觀者,所以更能體會彼此的心情。即使迷失自己時,也能知道這何嘗不是重新找到自己的機會,因為閱讀,所以我讓孤獨脫離寂寞,也讓自己不管是在人群中或是獨處時,都坦然面對。
閱覽每一本書時,就像享用著每一道食物,所帶來的酸甜苦辣的味覺都不盡相同,作者就像廚師,用文字料理、用情感調味,雖然它不會給你標準答案,或箝制住你的雙腳、思想,但是透過閱讀,可以發現另外一個自己,一個最深處的自己。正因有這些閱讀經驗和閱讀習慣,讓我活在昨天的充實中,使現在的我活在堅持中,讓未來活在我的信心中,我的世界剛剛好的小,卻因為閱讀而美好。
我閱讀而悅讀,也因為樂獨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