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瑞騰
佛光山為推動並闡揚人間佛教,成立了人間佛教研究院,禮聘不少認同人間佛教的各方學者為研究員,開座談會、出版論文集等,頗造成一種風潮,且展現匯聚海內外佛教菁英,把佛教研究推向高峰的氣象;而為了長遠推動佛教文化的傳播,在多種傳媒之外,又辦了一本《人間佛教》雙月刊,將一般學報的論文和藝文刊物的大眾性文章結合在一起,期能既有深入的知識,又有淺出的智慧。
根據星雲大師的發刊緣起所述,這本刊物是由《普門學報》復刊改名而來。我們知道,《普門學報》創刊於二○○一年元月,是星雲大師所創辦的一本佛教學術刊物,在該刊的〈發刊詞〉中,大師論述了佛教的學術化和普及化兩個面向,兩方面都很重要。所謂普及化的工作,即是「用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傳記,乃至武俠小說等大眾化的佛教讀物」;而即便是學術之路,他也認為必須落實到當代人間社會,一定要致力於家庭倫理的建設。
而當佛教研究、佛學探討逐漸回歸學院,再加上人間佛教的推動漸漸加溫,如何讓學術研究的成果脫掉學術的外衣?如何讓嚴肅的佛理以各種可能的藝文形態展現?可能更重要。《普門學報》之所以復刊改名為《人間佛教》,應是與時俱進的一種策略考慮。
對我們來說,也不妨視之為一個新辦刊物,學術論文部分也是要向中間移動,探討人間佛教,以一般論文的方式呈現;而藝文的部分,則要擴大其書寫方式,只要能傳達美善人生,回歸佛陀本懷,不必一定非寫佛事佛理。
以第一期來看,除發刊緣起、編輯室報告外,論文有十三篇,首先是大師說明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並且總說人間佛教其實是要回歸佛陀的本懷,開宗明義,必將引領更多的體會和感悟;其他全是重要的佛教學者之高論,但語言普遍放軟,充滿和大眾對話的誠意。編輯部也整理報導了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的內容,有了這本刊物,往後的座談會之精華,可成為其中的專題。我覺得在四百頁的篇幅中,論文一三七頁,比重差不多,可以考慮再分觀念短論、一般論文和人間佛教專題。
「藝文」部分對於編輯的挑戰比較大,現在看來,欄目相當多,似可再整編,可能要回到讀者閱讀的面向上,或可考慮文類(詩、散文、小說、戲劇等),這方面應有佛教文學的認知作基礎,也考量佛教文學發展史,特別是現當代,在當前文壇能否開闢出一方版圖,亦可集思廣益。
盼望學報加上藝文的《人間佛教》雙月刊,成為一個有關佛教和人生的美善平台,有知識和智慧,有理念也有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