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見茲卡(Zika)病毒境外移入個案。一名泰籍男子上周來台,因發燒被機場檢疫人員攔檢後,確定感染亞洲型茲卡病毒,目前病況穩定。
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內首見茲卡(Zika)病毒境外移入個案。一名泰籍男子上周來台,因發燒被機場檢疫人員攔檢後,確定感染亞洲型茲卡病毒,目前病況穩定。不過,衛福部疾管署表示,此為二○○三年至今,實驗室檢驗約五萬件檢體、監測茲卡病毒以來,首次發現的感染個案,有鑑於疫情目前中南美洲日益流行,已將中南美與加勒比海地區旅遊疫情建議提升為「警示」(Alert);東南亞六國提升為「注意」(Watch)。
傳播途徑 類似登革熱
疾管署表示,台灣可能會傳播茲卡病毒的蚊子,就是會散播登革熱的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二者發病症狀類似,目前茲卡病毒沒有預防疫苗。防疫醫師羅一鈞指出,感染茲卡病毒的死亡率不到千分之一,其可分為亞洲、非洲二型,感染者僅四分之一會有症狀,症狀類似登革熱,推論一旦感染後,可終身免疫。
羅一鈞說,目前各國擔心此病毒若感染孕婦,可能透過胎盤影響寶寶腦部成長,導致產下「小腦症」新生兒。小腦症一般屬染色體異常疾病,發生率僅約六千分之一,但目前根據巴西資料,感染此病毒,可能會使「小腦症」發生風險,提高逾二十倍。
孕婦感染 胎兒恐遭殃
羅一鈞表示,依據現有經驗,母體中胎兒感染茲卡病毒,即使頭部生長受影響,超音波產檢仍未必能察覺,通常還是要到產下後才發現是小腦症寶寶,小腦症一般而言並無生命危險,但僅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智能正常,所以,臨床醫師應多注意孕婦旅遊史,若曾前往南美洲等流行地區,就得提高警覺。
疾管署昨宣布,即日起提升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旅遊疫情建議至警示(Alert),另亞洲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馬爾地夫六國,目前亦可能有感染風險,且我國已出現首例自該地區移入病例,故將其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注意(Watch)。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原居住泰北的二十四歲泰國籍男性,十日入境時因發燒於機場篩檢站被攔下,其表示前三個月均在泰國,首次來台工作,九日於泰國時即有發燒、頭痛等症狀。經檢疫人員採集檢體登革熱快速檢驗陰性,檢體送實驗室檢驗確定感染。
致死率低 不必太擔心
目前個案病況穩定,恢復情形佳;台灣同住者五人及同事十人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就個案工作地周邊,進行孳生源清除與病媒蚊密度調查等工作。
羅一鈞建議,茲卡病毒症狀多屬輕微,致死率不到千分之一,民眾不必過度擔心,建議若至疫情流行地旅遊,穿著淡色長袖衣物、噴含DEET防蚊液。不過,若身為孕婦,則建議非必要,盡量不至流行地區。
茲卡病毒小檔案
源起:最早於西元1947年在烏干達的茲卡
森林中被分離出來。
傳染途徑:目前認定由蚊子傳播,台灣病
媒蚊為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
潛伏期:3到12天。
治療方式:若患者產生症狀,多屬輕微,
約3到5天可服藥或自然痊癒。
如何預防:避免蚊蟲叮咬。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