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一合相」的啟悟:Where is New York?
我最早接觸到《金剛經》,是在當年加入台大晨曦學社之後,直接閱讀經文當然看不懂,需要讀一些祖師大德們的註解,除了參考歷代各家的注釋之外,我還很認真讀了江味農居士講述的《金剛經講義》。讀完之後,感覺講解得還是太抽象玄奧了點,沒有比較具體的事證或事例輔助理解,所以很多關鍵經文仍然似懂非懂。雖然如此,我又感覺到這當中一定有很精髓深刻的道理,就將那些我特別想參究的經文記誦下來,放在腦子裡不斷地咀嚼。
其中關於「一合相」的這段經文,咀嚼了近二十年,才終於心領神會,而那個機緣很有趣。在費城天普大學撰寫博士論文期間,同時要協助佛光山在美國東岸物色地點興建道場,有一段時間經常需要往返學校與紐約道場之間,有一天從費城開車要去到紐約市的法拉盛(Flushing)區,通過林肯隧道,路經曼哈頓的時報廣場(Time Square)附近,一邊開車,一邊突然思維起《金剛經》中「一合相」這段經文。當時我身處在紐約市中心最精華的地段,卻像是在「參話頭」般地問自己:「Where is New York? Where is New York City?」頓然之間,終於懂了「一合相」這段經文。
面對著紐約市的地標建築——世貿中心(雙子星大廈,九一一事件遭恐怖攻擊炸毀)、帝國大廈以及時報廣場等等,單獨的一棟帝國大廈不能代表紐約,單獨的雙子星大廈不能代表紐約、單獨的時報廣場也不能代表紐約……任何單獨的建築都不能代表紐約市。紐約這個城市不是幾個知名的地標就能涵蓋,但是把所有在紐約市的地理、建築、人文、風景等等,統統加在一起,就在我們的主客觀認知當中形成了「紐約」的整體心象與概念,其實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以現代的資訊科技術語來講,可說是一種「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互相滲透,這就是《金剛經》中佛說「一合相」所要開示的諦理。
在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現象都不停地在變化,紐約不停地變化,台北如此,上海也如此。尤其是上海,變化速率驚人,去過上海的人都有一種感受,就是每次隔一段時間去都會強烈感受到她不一樣了,一年起碼就翻個兩三番。因此,我們可以說,並沒有一個固定實體的上海,也沒有一個固定實體的台北、紐約等等,但是我們會在自我的認知中不自覺地執著有一個具體實在的台北、上海、紐約等等。
我因為《金剛經》中「一合相」這段經文的啟發,給自己注入一股觀照世間的洞見內力,可以更加認清事物的本然實相,免於掉入瞎子摸象的思維陷阱。有了這個領悟以後,再回過頭來看待宇宙人生的種種現象,可以從比較寬廣的角度來理解消化。
容許各自表述,涵容主觀、客觀與超越
除了以「虛擬實境」來理解「一合相」之外,在現實世界的兩岸關係與全球化大環境中,有一種觀點與說法我還蠻欣賞的,就是所謂的「一個現況,各自表述」。以佛教為例,佛教雖然發源於印度,但是流傳到世界各國而發揚光大,諸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中國、台灣、韓國、日本、越南乃至歐美各國,每個國家因其文化背景等主客觀條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佛教面貌與觀點,除了「印度佛教」之外,還有「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將來還會有「歐傳佛教」和「美傳佛教」等等。同理,就西方宗教文化傳統而言,將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擺在一起,其實也是「一個上帝,各自表述」,所以,容許各自表述,涵容主觀、客觀與超越。
《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歷史上來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三國鼎立、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等等,到底哪一個代表「中國」呢?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也是《金剛經》中所說的「一合相」。試想,五百年以後的世人將如何來看現在的海峽兩岸呢?或許他們會有另外非常不同於現在的看法,就像我們現在回頭看當年的三國鼎立一般;五百年後的世人在回顧當今的兩岸風雲時,一定也會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情懷與感受。有了這一層次的領悟,身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