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八回中有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除了
〈連環計〉、〈鳳儀亭〉,再加上第九回〈誅董卓〉的戲碼,就成了董卓、呂布、貂蟬三人的完整情節,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就是穿針引線的王允。
漢靈帝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年),董卓廢劉辨,另立劉協為獻帝,次年將國都遷往長安。呂布原屬丁原手下,因見利忘義,於初平三年(西元一九二年)殺了義父丁原後,轉而投靠握有實權的董卓。兩人關係由敵變成父子。
一次呂布因小事得罪董卓,卓隨手以戟擲之,呂布躲過,但從此懷恨在心。後又因與董卓侍婢私通,擔心事發,以此告知同鄉王允,王允見機不可失,乃勸呂布策反。同年夏四月,呂布即利用董卓入朝之際,刺殺了董卓。此為正史《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中的情節。
和正史相比,《三國演義》不僅將侍婢寫成了貂蟬,而且誇大了王允的事跡。雖然宋元以來民間戲曲已有了貂蟬這個角色,如〈連環計〉、〈鳳儀亭〉、〈呂布與貂蟬〉,但這樣一個〈美人計〉為何竟成了傳頌千古、歷久不衰的情節?
首先是和它的敘述結構有關。《三國演義》從一開場(第一回到第七回)就不斷上演宮廷鬥爭以及戰爭場面的戲碼。但是到了第八回,突然出現了一位貌美的歌伎貂蟬,擔任色誘呂布與董卓的角色。其過程緊張刺激可媲美現代版的「○○七情報員」。最後貂蟬果然不負眾望,借呂布之手誅殺了董卓。
這樣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不僅有浪漫可期的三角戀愛,還有迂迴曲折的鬥智情節,甚至和《三國演義》血腥暴力的戰爭主軸成了極大的對比,如何不讓人眼睛一亮?
其次是和王允的事跡有關。在《三國演義》中,王允成了「連環計」的導演,貂蟬則是領銜演出的女主角。王允首先設計呂布與貂蟬相見,俟呂布上鉤後,即允諾將貂蟬配與呂布為妾。接著再邀董卓飲宴,貂蟬舞而誘之,卓驚為天人,王允立即將蟬送入董府。
呂布得知後,責問王允言而無信,王允佯裝董卓強行逼迫,不便拒絕。呂布只能怒火中燒。一日趁董卓不在,與貂蟬相會於鳳儀亭。不料董卓返回撞見,以戟射向呂布,呂布閃身擊落,兩人出現嫌隙。最後王允伺機以「殲滅賊臣共扶漢室」為由,向呂布曉以大義,借其手誅殺了董卓。
其實正史中,王允只在最後關頭出面邀請呂布共商大計,根本沒有什麼連環計的情節。因此虛構了貂蟬、誇大了王允的部分反而要感謝羅貫中的生花妙筆,沒有他的創作,貂蟬的女間諜形象以及王允縝密的幕後指導不會如此永恆地停留在我們腦海中。至於呂布與董卓,在這場「美人計」中,充其量不過是兩個爭風吃醋反目成仇的父子罷了。
羅貫中昇華了貂蟬與王允的愛國形象,不僅是這個「美人計」好看的主因,另外此計中還接連設計了兩個好色男性,又使得這個「連環計」有別於赤壁之戰中龐統巧授曹操將戰船以鐵環鎖住的「連環計」(《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無論如何,這兩個「連環計」都是「三十六計」中第三十五計「連環計」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