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典名畫》莫內的自然神秘主義印象畫聖瑪汀教堂的路上

嘯鯤/文 莫內/圖  |2007.03.22
1138觀看次
字級

莫內(Claude Monet 一八四○~一九二六)是一八六○年代,晚期至一八七○年代早期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的創立者之一,而且也只有他一人終其一生都堅持著篤行印象主義繪畫的原則和目標。

莫內有著藝術家的堅持個性,卻無任何政治色彩的激進思想,他少年時代所畫的諷刺漫畫,就已具備了一種驚人的社會寫實能力,即使是他的早期印象主義繪畫作品,仍然保留這種特質。一直要到一八六○年代,受到布丹和尤因根德的啟發後,題材轉向大自然,而棄絕社會人事。他的風景畫完全以對像物所反映出的視覺經驗感知為主,而否定傳統繪畫過度強調構圖、題材和潤飾。

莫內對這種視覺感知有一段極精譬的解說:「試著忘記你眼前的一切,不論它是一樹、一屋或一畦田地;只要想像成這裡是一小塊的藍,那裡是長方形的紅,遠處是長條形的黃,並照你自己的想像去畫便是了……」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莫內以一種不加琢磨的手法來呈現視覺經驗中片段的紊亂素材,不同於後來的秀拉的點描主義,強調規律的色點秩序,莫內以視覺的直接感知,將雜陳繁多的色彩和筆觸混合並置,透過一種視網膜內的色光混合而成為有著耀眩的光或類似光的幻影,朦朧而真實。

作品「聖瑪汀教堂的路上」便是這種視覺感知經驗下的略帶朦朧美的風景巨作,我們看到近景有紅色千點花朵組成的草地和綠畦,筆觸交錯混融,而被刻意製造成一種光譜中紅色混合綠色之後,所形成的趨近於白光的朦朧淺灰色調,而相對於天空的白雲和晴藍,色相對比的強烈反射,觀者第一眼的視覺碰觸,便形成一組和諧的對比統一,再經由眾多的深綠碎點所組成的樹、樹蔭及矮叢,明暗分布若即若離,界開了上下天地的空間連結,復又融合打散彼此的割離對立,帶出一種朦朧經驗的視覺美,又不離真實世界再現眼前的具象感知。

事實上,莫內繪畫一生追求的便是這種透過抽象的想像和感知,將畫中主題切換為一組組、一片片被抽象化的色彩點塊,感應的是一種觀照的過程,享受的也是這種觀照的過程,而非結果,他這種獨特的觀照過程和創作技法,被後來的藝評家稱之謂「自然神秘主義」(Nature-mysticism),極近古代中國文人畫家的「逸筆」特徵,「草草」揮出,重視的是揮灑那一剎那,而非揮灑的結果,東西繪畫在莫內身上再次合流。

「聖瑪汀教堂的路上」

一八八○年 油畫 畫布

八○×六○公分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