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台北報導】第十三輪貨貿談判會前會昨天在北京登場,我方代表今晚返國後隨即召開記者會說明。經濟部長鄧振中表示,貨貿協議的推動非常重要,但不會有農產品全部開放的事情。
鄧振中表示,協商重點除要爭取四大產業(面板、工具機、石化產品、汽車零組件)降稅,還希望為中小企業出口爭取更多降稅空間;技術層面則針對原產地規範等細節交換意見,雙方前天聯絡後敲定談判日期,昨天隨即宣布,「時間上可能有點急,但絕沒有黑箱」。
鄧振中表示,如何提高競爭力及國際布局是未來台灣經濟很重要的事,在提高競爭力的目標下,目前正推動生產力4.0、提倡創新創業及幫助企業界投入更多研發,都得到學界及業界不錯的回應。而在國際布局中有一個環節是兩岸關係,貨貿協議的推動非常重要,看到韓國賣到中國大陸去的東西,可以依照協定降稅,台灣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
對於在野黨質疑「偷跑」與開放大陸農產品的疑慮,鄧振中指出,不會有農產品全部開放的事情,這是故意扭曲,台灣在參加世界貿易組織時是有開放一些農產品,但是在馬政府時期從來沒有開放過,現在為談判貨貿,所有東西當然都要拿出來檢討,談判過程也非常透明公開,不會偷跑,最後協定簽出來還要經立院同意。
他透露,我方已爭取到滿好條件,但希望「好上加好」,而目前我方談判代表正在努力爭取好條件,至於什麼時候能達成協議,目前無法預測,希望時間愈快愈好。
鄧振中說,有些農產品是台灣根本不生產、且不會影響整體食安顧慮,若未來開放能換取更大市場,「為何要侷限自己絕對不能開放」。他說,談判原則以不妨害整體利益、台灣不生產的項目換取出口利益,整體還是產業及農民利益著想,因此在選擇項目上寧可開放多一些工業產品。
業界也寄望貨貿談判能儘快出爐,以確保台灣產業競爭力。工總祕書長蔡練生表示,大陸已跟韓國簽署FTA,韓國石化產品賣大陸可享零關稅,台灣則要繳關稅,會失去競爭力;萬一兩岸貨貿協議無法達成,那就會迫使業者到大陸設廠,因為在那邊生產不用繳關稅。
在野黨砲聲隆隆
促待新民意決定
不過,在野黨仍砲聲隆隆,要求涉及兩岸談判的事務,應留待新民意決定。對此立法院長王金平回應說,兩岸貨品貿易協議本來就一直在談,「該做的要做、該立的監督條例也要立」,才不會耽誤台灣發展時機。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還卡在立法院,未來新國會必須「歸零」重新提案審議。王金平說,監督條例何年何月何日能通過,誰也敲不定,「難道樣樣都要等到監督條例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