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歲末,一位班導憂心忡忡地描述每況愈下的班級風氣。
她苦口婆心地勸導學生應對進退要謙然有禮,免得未來在職場遭上司挑剔。學生不以為然地回應:工作是一回事,上學是一回事;工作有薪水可以領,當然要有禮貌,繳了學費來上學,愛怎樣就怎樣,老師管不著。
同一天一位聯繫許久的學生家長終於出現。當輔導紀錄攤在眼前,父親氣得數落兒子,卻被兒子反將一軍:「要罵人就不要來學校,你自己也不是好東西。」暴怒的父親差點上演全武行。
母親紅著眼眶說,一天工資,兒子往往不到一小時就花光。常勸兒子不要再犯錯被處分了,兒子卻要她放心,就算記一百個大過,學校也拿他沒辦法。
放學前兩節課,學生想請假外出,理由是參加跨年晚會。放學後再去她們說會來不及占好位置;父母都答應了,學校憑甚麼不准?
類似的戲碼上演,讓人氣餒。層出不窮的青少年問題,普遍歸咎於教育失敗,可是扭曲的價值都不是學校教的呀!
針對教育,福祿貝爾有精闢見解:「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重建崩壞的價值體系,看來不僅僅是教育部的責任,更需要引領青少年的榜樣。
放學了,孩子興高采烈討論三天連假的活動;我枯坐在辦公室裡喝著一杯又一杯苦澀的釅茶,卻澆不熄內心深處無邊無際的焦慮。如果新年許願真的能實現,請許我一個有榜樣的猴年,而不是滿坑滿谷沐猴而冠的魑魅魍魎。
韓世偉(台南市/北門農工主任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