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右)為南屏別院信眾開示,由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台語翻譯。
圖/人間社記者宋滌姬
【人間社記者宋滌姬高雄報導】歲末年終聆聽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現場開示,多麼難遭難遇!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雲大師法駕佛光山南屏別院,為參加彌陀佛七法會的千餘名信眾帶來一場法的盛宴。
星雲大師談到六十三年前,他到高雄來倡導念佛、講經,當時中正路兩旁都是水田,只有七賢三路及五福四路有商店。後來信徒護持,發起建立高雄佛教堂,後來又有了佛教蓮社、宏法寺、元亨寺、壽山寺等等的建設,高雄的佛教就逐漸興旺起來,大師在台灣成立很多念佛會,當時宜蘭念佛會的佛七期間比過年還熱鬧。
星雲大師說到自己已八十九歲,在寫一筆字時,徒眾認為筆畫太多,建議大師在簽名時直接寫九十歲,大師開玩笑說:「我不能偽造文書。」又笑說過了今晚,就真的九十歲了。
星雲大師表示,他雖屬於臨濟宗法脈,但認為「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他自身念佛感應不勝枚舉:曾有病人念佛後重獲健康的;有已穿好壽衣的臨終者,在助念後卻起來喊肚子餓;還有位老菩薩去西方極樂世界玩了幾天又回來的。大師認為「往生」這個詞很好,並不是終了,而是去「極樂世界」出生。現今的媒體也採用「往生」這個詞,這是佛教的一項貢獻。
念佛相續 與佛相應
「西方淨土在那裡?」大師指出,淨土其實就在身邊,首先要改心,把心改成慈悲、清淨、善良,才能佛住在心中。如果心不清淨,阿彌陀佛不能住在心裡,而是在虛空中。青山綠水、山河大地,處處都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在佛的懷抱中。信仰的層次很多,信得清淨才能和佛相應。
大師贊同基督教:「信仰能得救」的說法。但大師又補充:「阿彌陀佛不是神,信能得救,不信也不會被懲罰。」但是常常念佛,念成習慣,心會慢慢轉成佛心。一句阿彌陀佛能代表各種事情,所以被稱為「萬德洪名」。有人會覺得既然「一念」就可以往生,那麼念一聲就好,何必打佛七,天天念這麼多聲呢?大師提醒:「人到緊要時會忘了念,所以要念成習慣。」
即心即佛 珍惜信仰
大師分享他念佛的親身經驗:念一句阿彌陀佛,心地會光明起來。當一個人在阿彌陀佛座下念佛,念到落下淚來,這是跟佛接近了;念到身體發熱、流汗,也是和佛接近;念到手、腳、身體、山河大地都空無所有,阿彌陀佛就出現了。念佛的人能將人間的缺陷包涵周全起來。「即心即佛」,有這樣的行持修行,自己就是佛了。「心中有佛將心念,心空及第見功夫」。念佛要不計較、不比較,重要的是慈悲喜捨的四弘願誓。
星雲大師引用《白居易晚年勸念佛詩》內容,勉勵信眾用心念佛,因為世間人很多,佛很少,而念佛一定能跟阿彌陀佛接近。大師再次強調他念佛七十八年得到的經驗:「把佛號念熱,至少身體發熱,甚至天地、世界都空,那時阿彌陀佛就會出現來相見;有如此體驗,就會明白信仰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