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獨老送餐員 豐富長者生活

李祖翔 |2016.01.05
878觀看次
字級
徐進明(左)送餐給長輩,怕少送一餐就少一次交流機會,因此婉拒很多社交活動,珍惜每一次服務。圖/門諾基金會
徐進明(前排左一)從餐飲業轉為送餐員,覺得後者更讓他快樂、能做自己。圖/ 記者楊祖宏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圖/記者楊祖宏

擁有二十年專業、雙倍薪資的餐飲業副理徐進明,十年前,在四十歲的黃金時段,放棄原有的成就,轉而投入老人送餐的領域,珍惜相聚的每分每秒,他不只豐富獨居長輩的晚年,更活出前所未有的人生!而如此轉變,與當時的一場車禍有關。

十年前,凌晨三點的他正要送早餐給客戶,路途發生意外,徐進明置身血泊之中,動彈不得,而偌大的深山,只有他一人的

呻吟,「不知道誰能幫我?」在最無助的時候,朦朧中一名路過者將他送進醫院,卻不求回報、未留下姓名及聯絡方式,康復的他莫名感動,覺得那人沒有義務救他,竟停下腳步、選擇挽回一命。

婉拒社交 把握相處機會

回報恩人,立志以奉獻社會方式回饋的徐進明,離開豪華的餐飲業,轉而應徵門諾基金會駕駛復康巴士的司機,他說:「我母親曾是門諾醫院的護士,這裡對我來說是很有感情的地方。」正巧,一位送餐的阿姨退休,他便接下職務,當起送餐員。

送餐不只是為了給長輩一頓溫飽,徐進明漸漸發現,送餐的意義在於給長輩一句問候,「老人家渴望的,是晚年能不能被關心。」徐進明服務的許多老人家都隨時時間往生了,但是他們安詳的走,覺得自己並沒有被社會放棄,不是老了就孤苦無依,「手足離世後,老人家容易感傷,可若社會多一分愛,他們也容易被滿足。」

深入了解老化,徐進明對「人生變化迅速」更有感,如一位老人家中午還快樂的聊天,隔天就走了,還有老人家開案兩年多,每天都期待與他相會,失智後彼此形同陌路;所以他婉拒大部分的社交活動,把握每一次送餐給老人家的相處時光,就怕少送一餐、少一次交流的機會!無論酷暑、寒冬,開著餐車的他是真真正正與時間賽跑。

真心關懷老人 溫暖陪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更生人,每次看到我,不是不理就是謾罵。」老人住在廢棄宿舍,只有一台收音機和一輛腳踏車相伴,時常擺起臭臉,說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

有次,徐進明發現他的餐盒久久未動,追問後得知他有吸毒的習慣,屢勸不聽,「某天,我看他身體蜷曲、僵硬,但眼神還會動,不斷趕我走,我不放心,晚上又去,奇怪的是,姿勢始終沒有變,我直覺一定是出事了!緊急送醫總算救回一命。」在送餐的過程中,的確常有獨老忘記服藥或過度服藥昏迷,以至送醫不治,不過幸運的是,前年底有二人經過通報被救活,因此送餐員堪稱獨老生命的守護者。

每天上午八時,送餐員就開始做準備,拿到名單,了解誰停餐、誰復餐,即前往醫院取餐。餐車附有加熱器,供應能有熱騰騰的便當送到老人家中。從南花蓮到北花蓮的原民部落,他們一天要跑兩趟,每趟送三十個便當,而每戶人家距離都很遠,一趟至少一百三至一百四十公里,約台北到台中。由於有的老人家要控制血糖,便當必須在天黑前送達,還要提醒用藥,所以送餐是一分不能輕忽的事業。

期盼眼神 正視自己角色

對徐進明來說,現在的送餐工作比過去的餐飲服務更令人開心,過去餐飲服務是工作,缺了守護對方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唯有老人家給的期盼眼神,讓我正視自己的角色。」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徐進明放棄高薪、投入送餐,很多人認為撐不了多久,但他堅信:「我會享受這分工作的!」他的生活態度是:「錢多就花多、錢少就花少」,日子總能過。

無論颳風、下雨,偏鄉、部落都有些穿著雨衣,用傘保護便當的人,他們樂於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交流一分又一分誠摯的情感,用心過活;他們平凡卻莫名偉大,人們叫他:送餐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