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之美】 聖家堂 未完工已列世界遺產 上

文/王裕華、蔡清徽 |2016.01.04
6310觀看次
字級
圖/時報文化提供 一九九六年初訪聖家堂時,只看到兩面立牆,其中建築物入口立面運用了許多雕塑語彙,外觀類似沙雕,不過卻連屋頂都還沒蓋好,四周都是興建中的鷹架,第一印象與想像中有些落差。
圖/時報文化提供 一九九六年初訪聖家堂時,只看到兩面立牆,其中建築物入口立面運用了許多雕塑語彙,外觀類似沙雕,不過卻連屋頂都還沒蓋好,四周都是興建中的鷹架,第一印象與想像中有些落差。

文/王裕華、蔡清徽 圖/時報文化提供

一九九六年初訪聖家堂時,只看到兩面立牆,其中建築物入口立面運用了許多雕塑語彙,外觀類似沙雕,不過卻連屋頂都還沒蓋好,四周都是興建中的鷹架,第一印象與想像中有些落差。

隨後,羅馬教廷宣布投入經費,各項工程開始陸續趕工,從二○○○~二○一○年間完成多座屋頂工程的建造。二○一○年十一月七日,教宗本篤十六世親臨主持新教堂奉獻儀式,聖家堂正式獲得「宗座聖殿」頭銜。

二○一五年初再度造訪聖家堂,經過二十年,感受與前次大不相同,教堂外觀輪廓已大致浮現,目前僅剩一面立牆還在施工,預計建造的十八座高塔完成了八座。除了立面與高塔外,還有許多矮尖塔,上面掛滿了各種水果形狀的雕塑品,彷若結實累累,真的會讓人萌生伸出手摘一顆來嘗嘗的渴望(右圖)。

因為它持續在興建,距離預計完工的二○二六年尚有十一年,讓人有點難以想像這棟教堂建造完成後的全貌。進到聖家堂裡面,覺得心情很愉悅,就像到朋友家拜訪一樣親切。

一般古典教堂大多是一體成型,外觀明亮、裡面光線昏暗,只有局部採光,讓人不由自主地安靜下來。但我走入聖家堂時,忍不住嘖嘖稱奇,感覺像是闖入了一座七彩魔法森林,絢爛的光線從天而降,宛如陽光從稀疏的樹葉縫隙灑下。室內廊柱是仿樹幹的造型,柱體沒有繁複的雕刻,但往上一瞧,中段有橢圓形球體,像是長出樹瘤般,球體上端的柱子分叉,如樹枝向周圍散開一樣連接著天花板。

挖空採光、彩繪玻璃

教堂氣氛活潑明亮

天花板做成倒立花朵狀(下圖),一朵朵向下盛開,有的中間挖空採光,有些則裝上太陽和星星形圖徽。我在現場時,親眼看到吊車正在安裝圖徽。建築師高第還使用加泰隆尼亞民族風的裝飾,紅黃交錯的現代形式彩繪玻璃,正是炫目的光源。

聖家堂像是一棵棵不斷向外生長的大樹,採用骨架支撐,透過屋頂的採光設計不僅使光線明亮,建築本體也給人一種輕巧的觀感,反映出高第對神活潑、明亮的解讀。相對於早期古典教堂旨在呈現神的遙不可及,以及人的地位卑微,在教堂內時往往要輕聲細語,聖家堂裡面卻是人聲鼎沸的熱鬧,一方面是因為教堂本身名氣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整體氣氛使然。

已成獨特觀光地標

高第虔心奉獻之作

觀覽建築物的重點之一是設計的一致性與和諧性,唯獨西班牙建築奇才高第的「聖家堂」,具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特風格。

高第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比任何教堂建築設計師更清心修道,除了一生奉獻給蓋大教堂,遺產也留作建教堂基金。他其實無意標新立異,只是一心一意、鍥而不捨地進行建築實驗,要為西班牙找到可在歷史定位的民族風格,同時將宗教熱情和理念轉化為不朽的大教堂建築。透過聖家堂,我們瞭解高第如何理解上帝,他將聖家堂視為上帝託付給他的任務,並賦予他建造的能力。

聖家堂座落的位置既無依山傍水,也不是在特別的山丘上或具有紀念性廣場的前面,而是在巴塞隆納專有的正四方街廓上。其獨特的建築外觀,使它成為巴塞隆納最知名的觀光地標;高聳尖塔在平屋頂的市鎮容貌中,顯得格外亮眼。而高第設計高塔的靈感來源,正是距離巴塞隆納市區車程約一個半小時距離的西班牙聖山蒙瑟列山(Montserrat),其花崗岩山頭如同上帝的手指般林立,饒富趣味高聳入天際。

(節錄自《遇見世界十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