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敏迪
明嘉靖八年科舉考試,主考官高拱出的考題取自《中庸》孔子語:「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和《孟子》:「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偏愛道家的嘉靖帝不快地問內閣首輔徐階:「蒲盧何物,夷何義?」徐階回答:「夷是有恒之義,蒲盧為長生之物。」從而為高拱打了圓場,因此,大家覺得徐階對高拱有恩。
「民之秉夷」在《詩經》中為「民之秉彜」,比較好懂。蒲盧究竟是何物,後人有令人費解的不同的解釋,而徐階也沒有明說。但明清科舉是以朱熹寫的《四書集註》為根據的,而朱熹採用的是沈括《夢溪筆談》的蒲葦說。《紅樓夢》第五十回,湘雲猜李紈之謎:「一池青草草何名」,為蒲盧,也是這個意思。孔子說的是為政在人,什麼地長什麼樹,什麼人行什麼政。蒲葦用途極廣,就看在什麼人手裡了。高拱的意思是為政者要修身樹德,並以身作則,才能把國家治理好,這就是飽受批評的嘉靖帝不快的原因。
唐朝詩僧貫休說:「右聽青女鏡,左聽宣尼鐸。政術似蒲盧,詩情出沖漠。」宋人袁甫則在《蒙齋中庸講義》中說蒲盧之喻,「可謂妙於形容矣。」不知道他說的形容之物,是不是東漢鄭玄解釋的:「蒲盧,蜾嬴,謂土蜂也。」西漢揚雄《法言》說:「螟蛉之子殖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蜾嬴化蟲的故事與蒲葦之用,具有異曲同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