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 《華嚴經.淨行品》概說(下)

文/曹郁美 |2015.12.29
2494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世尊臨終教誨「以戒為師」,一直在教內奉行不渝;若無「戒」則身口意妄自造業,僧團則常常失序,就大不妙。自從「百丈制清規」以來,中國叢林尤重規矩威儀,以長期維持教內的穩定和諧。

大致說來,戒律分為「二持」:止持與作持。「止持」是指制止身、口,不令造作諸惡,依「止」而保持戒體。《廣律》中比丘、比丘尼二部戒之條目、《四分律》中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都屬於「止持」。「作持」則是指策勵身、口、意,鼓勵成就諸善業,依「作」而保持戒體。

簡單地說,止持教人「諸惡莫作」,著重於「不做」;作持教人「眾善奉行」,著重於「做」。前者是消極的、被動的、懲誡的;後者則是積極的、主動的、鼓舞的。

〈淨行品〉並非闡揚戒律,卻在叢林裡廣為流傳。於大殿、禪堂、齋堂、寮房(寢室),甚至菜園、磚牆,處處張貼標語,提醒修行人恆時莫忘。茲舉數則偈頌:「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戒律的制定是為了「攝眾」,僧團裡講規矩、力求六和合。凡踰越規矩、干擾和合者,要施以處罰,嚴重者必須擯除。

但是〈淨行品〉不然,它是自願的、祝禱的、不強制的。無論在家菩薩或出家菩薩,從清晨到夜晚,從穿衣吃飯到舉足下足,每一偈頌念茲在茲者,皆為了「眾生」。

以如廁時在淨房(廁所)所見來說:「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痴,蠲除罪法」。短短十六字說明了幾件事,第一:菩薩修行不在於表象,而在於內在發心;第二,身在最汙穢之處都不忘佛法、不忘眾生。第三,佛法表現在行住坐臥,所謂「平常心是道」。

可知,清規屬於「止持」,〈淨行品〉則屬於「作持」,二者共構成中國禪林不可或缺的軌範與行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