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學者 談人間佛教未來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圖/記者楊祖宏 |2015.12.28
2460觀看次
字級
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星雲大師、慈惠法師、與會學者大合影於傳燈樓外。
星雲大師主持綜合座談會。

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在佛光山舉行,座談以兩岸三地的研究者為主,學者陣容比前兩屆更加堅強。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昨天在綜合座談時,特別與學者教授分享他與人間佛教的因緣,表示兩岸人間佛教多往來,就有好未來。

星雲大師於綜合座談會時與在場諸位教授分享〈我對人間佛教的因緣〉,大師述說年少家貧,國共戰爭父親遇難南京,棲霞山寺收留他,讓他出家、讀書,因為貧窮讓大師有安貧樂道的性格;因為一無所有、因有服務的精神而有今日的佛光山。

發心立願

承擔興教精神

大師十八歲時在焦山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座下的芝峰法師,法師一句:「不要做焦芽敗種」讓他發心立願要弘揚佛法,不做自私自利的人,要有佛教靠我的精神,同時要有「我在眾中、眾中有我」的精神,必須勤勞負責,為人所接受。

大師分享,自我提升、肯定自我、承認「我是佛」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不要把自己付予神權控制,一切由自己承擔,好比《阿含經》講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信仰。

生命永恆、生命不死,這就是真如佛性,就是神聖性,就是人間佛教。人有志於超越、擴大,信仰的淨化、昇華就是神聖性,也就是人間佛教。

大師強調,人間佛教對佛法有積極意義,是未來的一道光,佛法的體悟重在當下,兩岸人間佛教更多往來,就有好的未來。

翻轉學術

理論簡明表達

人間佛教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慈惠法師指出,佛光山的佛教學術活動從四十年前就已經開始,一直致力於人間佛教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推動,星雲大師強調佛陀出生、修行、說法、涅槃在人間,佛教本就是人間的佛教,是最適合現代人的佛教;因此,星雲大師屏除一切職務,唯有在人間佛教研究院親自擔任院長,現在更帶領研究院編纂《人間佛教》學報.藝文,將佛光山原有刊載學術論文的《普門學報》復刊改版,希望將深奧的佛學理論,以簡明易懂的方式表達。慈惠法師笑說:「這是翻轉學術,以適合現代人的方式表達佛法。」

慈惠法師表示,明年是佛光山開山五十周年,這裡原本是寸草不生的貧瘠山溝,來此不是要建廟,而是要辦學。因為星雲大師認為,佛教要提升必須培養正信弟子與人才。所以,佛光山叢林學院創辦的歷史早於佛光山,迄今已五十五年,山上最古老純樸的建築就在叢林學院,至今仍舊過著沒有冷氣、傳統的叢林生活。

集體創作

人人有使命感

佛陀曾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的培養最重要,佛光山有一千多個出家眾,百分之九十五都經過佛學院教育,他們在全球各個角落,都有共識、有正信,為弘揚佛法,常為法忘軀。因為教育的力量,讓他們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慈惠法師強調,人間佛教所提倡的行三好,即是清淨身口意三業;四給其實就是實踐六波羅蜜中的布施,皆於經典有依據,皆為佛說,只是將佛教名相以現代語言來表達。星雲大師常說:「我在眾中」,亦即強調緣起法,指凡事都是眾緣合和而成,即是佛光山所說的集體創作,讓人人皆有使命感,不以自身微小,皆能積極任事。

賴永海教授於專題演講時也分享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特質,強調人間佛教「超越人生」的一面,與會學者於座談時分別對人間佛教的各個面向皆有廣泛與深入的探討。

佛法開啟智慧 實踐人生超越

今年的人間佛教座談會,與會者討論相當熱烈,對於佛光山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現況、人間佛教與文化中國、人間佛教課程設計、研讀《貧僧有話要說》、佛光山的管理與超越、人間佛教的制度創新、人間佛教的神聖性等皆有充分廣泛的探討。

二十五日開幕式由人間佛教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慈惠法師與主任程恭讓教授共同主持,三天座談會中,邱永輝、李利安、陳堅、陳一標、黃光國、李坤崇、李尚全、楊萍、廣興法師、狄其安、趙飛鵬、程恭讓、李向平、陳玉女、張曉林、越建東、王雪梅、闞正宗、唐忠毛、李芝瑩、吳翠華、慧峰法師等教授均發表文章。

其中,邱永輝對於人間佛教回傳到發源地的印度,讓與會眾人均感意義重大;而李利安所提出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神聖性的比較,引起大家熱烈的討論。

李利安認為平凡中的不凡即是超凡,更是神聖!程恭讓也認為,藉由探討宗教神聖性來理解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是特別值得的研究。賴永海教授的專題演講分享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特質,他特別強調般若智慧的包容性,以及人間佛教「超越人生」的一面,亦即「用佛法智慧去開啟人生智慧,從而實現一種智慧的人生,超越的人生!」

有些學者則從社會科學、歷史文化角度切入,對人間佛教發展、現實意義與內涵、思想底蘊、制度創新、佛陀觀等做延伸研討。其中,程恭讓對於佛教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與原始佛教的關係,需以交互詮釋學來探討,他建議要回到經典本身去理解,以建構一個理想型的人間佛教。廣興法師以其觀察,提出「人間佛教即是佛教」的概念。

最後一天座談會,學者則分別探討星雲大師的生活與思想世界,人間佛教在西方的本土化、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佛教兒童文學的現況等皆有深度探討。

多元宗教融合 實地體驗活力

連續三天的人間佛教座談會除了學者發表文章外,人間佛教研究院也安排學者參觀佛陀紀念館,由於時逢宗教聯誼會,主辦單位希望讓與會學者體驗宗教的豐富多元與活力,以及佛館宏偉壯闊的建築,透過宗教融合讓學者們更加認識人間佛教,與會學者對於人間佛教廣闊的包容性均表讚歎。

慈惠法師特別向學者說明佛陀紀念館收藏佛陀舍利與地宮珍寶,紀念佛陀是為「佛寶」;佛光山本山以教育培育僧才,是為「僧寶」;未來在兩地之間將設立藏經樓,收藏佛教經典寶藏、研究佛教學術,是為「法寶」,並以此為佛光山的中心,藉由佛法僧三寶將人間佛教推廣到全世界,成為具足三寶的人間佛國。

主辦單位也安排學者參訪藏經樓,實地體驗佛光山對佛教經典、法寶的重視,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妙凡法師表示,藏經樓裡設有許多研究室,歡迎各位教授前來使用,一同為人間佛教研究貢獻心力。

此外,為了讓與會學者更深入了解佛光山,慈惠法師也率領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佛光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永融法師、都監院頭單書記慧屏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凡法師、教育院主任妙南法師等人,介紹佛光山各單位的工作內容與執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