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對有機農產品的期望都很高,希望能吃到安全又衛生的有機農產品,可是等到有事情發生,卻難免會失望,到底要怎樣吃才能吃得很放心?
所謂有機農產品,並不僅是最後檢驗合格的就算是,而是從種子開始,生產、收割、儲藏、運輸、加工、包裝一直到吃進我們的肚子裡,整個過程都希望是自然的、有機的。
有心或無意 均不可污染
宜蘭有一個農民,他非常認真種植有機米,大家對他都很信任,沒想到有一天突然發現他的有機米,竟然有農藥殘留,他自己也很驚訝說:「我都是按照有機的規範來生產的。」驗證單位也覺得很奇怪,後來才發現,原來他的米都是放在倉庫裡面,結果米長出了米蟲,他的老媽媽愛子心切,看到蟲就拿家裡的殺蟲劑來噴,沒想到因此造成米的汙染。
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裡,養豬業帶來很大的商機,可是它帶來的環境汙染是很嚴重的,加上台灣農業的生產過度密集,把農業生產當作是工業化生產,全部是自動化,全部是高效率的,全部是要符合經濟效益的,造成所有的生產,不管是農業、畜牧、養殖,全部是高密度生產。
問題是,這種方式是很不自然的。在歐洲,一個農場可以養多少動物是依農場面積來決定─土壤的面積必須足夠掩埋這些動物的糞便││每一公頃的農地,每年只能有一百七十公斤的氮肥投入量,換算的結果,約只能養三十頭牛。
相對的,我們的農場非常精緻地種農作物、養動物,但是動物的糞便卻沒地方去。而當其他農場需要動物的肥料,卻要到外面買,農人覺得太麻煩就會用化學肥料,這樣就變成失去平衡。一個農場生態不平衡,整個養殖環境就不平衡。
有規範 卻沒人照做
算起來,台灣很早就有農作物的規範,現在又有了動物畜牧的規範,但是沒有人按照那個標準來生產,也沒有一個驗證機構幫忙作畜牧產品的驗證。
在台灣,你會看到有機糖果、有機餅乾,可是那都是廠商自己說的,在台灣有機產品的準則還沒有到加工食品,在國外則已經有「有機布」,那就是有機棉花做的,還有有機羊毛、有機纖維做的有機衣服,還有木材、桌子、地板酘酘,台灣有機的只有吃的,國外的話有住的、用的、穿的都可以是有機的。
對於進口產品,我們有少部分的規範,但是沒有哪一家進口商申請要政府來做驗證。有一次我在有機商店看到一個啼笑皆非的產品,那是一個德國進口的麥茶,中文寫有機麥汁,可是德文並沒有任何的字樣標示「有機」。
事實上,要經過驗證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農民要去受訓,土壤和水不可以有汙染、農場要有清楚標明……,如果農場隔壁不是有機農場,萬一噴灑農藥時不小心噴灑過來,這時就要做區隔。農民還必須提出生產計劃,知道自己要生產什麼,生產這樣東西需要的過程有哪些,比如說土壤改良過程,或病蟲害防治作法,整個生產過程要按照政府規定的基準來生產,所有的農產品買賣、資材買賣都要登記,每年要接受檢查,檢查農場的土壤、建築,特別是倉庫。
採計高標準 執行存乎一心
有一年我去參觀新竹的有機農場,結果在去洗手間的途中,發現整包的化學肥料就放在廁所旁邊,那時我心裡就想,有機農場裡放化學肥料,那你到底有沒有用,如果你沒有用,為什麼放在這裡,如果你有用,那可以稱為「有機農場」嗎?
有經驗的驗證人員,可以驗出農場到底有沒有按照有機農產品的規定來生產,但並不是每一樣農產品都要檢驗有沒有農藥殘留,而是感覺到有一點問題時才要檢驗,覺得有些必要時才抽驗,這是嚇阻農民的作法。
所謂沒有農藥殘留的檢驗書,檢查一次是很貴的,我如果沒記錯的話一次是六千元,農產品是一直在生產,你要他每一次都去檢查,費用很高,農民通常一年檢驗一次,然後把檢驗書張貼在他家門口或櫃子上,不然就是影印一堆,然後到處跟人家說我是合格的,可是他檢驗合格的部分不過就那麼一批,接下來的每一次都可能檢驗嗎?不可能!而最後檢驗合格的,也不代表前面的也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