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對有機農業的理念並不一樣,有人理想很高,農民覺得生產不出來,有些農民標準很低,覺得那跟一般的農產品沒什麼不一樣,所以變成生產者覺得門檻越低越好,消費者覺得標準越高越好,兩者怎麼去取得平衡呢?
在台灣,政府有一個標準,但每個協會也各有標準,你合乎哪一個標準,就可以在那個領域稱為有機農產品。也就是說,有機農產品有好的也有壞的,但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真的有機產品不用化學農藥,生產成本比較高,消費者如果發現他在市面上買到的有機農產品,有一半的機率會買到假的,便很可能不願意用高價去買,最後導致生產成本高的人就活不下來,到最後其好放棄不做了。
相對的,假的有機產品因為成本低,他就繼續生產,甚至更多人投入去生產假的,市場佔有率就越來越高,如果一直發展下去,真的有機農產品市場佔有率越來越少,消費者買到真的有機產品的機率越來越少,願意付的錢就越來越低,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就崩盤了。
二○○二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曾提出「資訊不對稱跟信號放射的理念」。指出:買賣雙方交易時,買的人對產品比較不了解,賣的人對產品比較了解,這就是資訊不對稱。
買方會想:我常常受騙上當該怎麼辦?於是就會想到要做篩選,這時,就會有些對消費有概念的人,組成消費團體站出來大聲疾呼;相對的,賣方也會覺得:有些人是假的,可是我是真的,我當然要站出來證明我是真的,於是他們就想辦法拿出驗證合格標章來證明自己是真的。
台灣目前有「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規範」,「畜牧產品的生產規範」兩個法規,提供給生產者參考,農民按照作物和畜產的生產規範標準去生產,可是如果要有人去檢查他是不是真的有按照這些生產準則來生產,就有所謂的驗證機構。
根據規定,有機農產品的標示要有下面這些內容:要有生產者的資料,誰生產的、誰做驗證的,如果是驗證單位,有經過農委會授權認證的話,才可以在包裝上寫明。
換句話說,如果看到的是寫:「農委會輔導」,這樣不算,必須寫「農委會認證」,或是「農委會輔導認證」,這樣才算,就算產品是散裝的,也一樣要在包裝上寫出相同的字樣。
還有一點很重要,任何有機產品不得宣傳有醫療效果,如果你看到產品上標示有醫療效果,就違反了衛生署的規定,最少罰三萬元。
消費者可能會問,哪些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是可以放心的?以下三個單位都通過農委會認證:
第一個是最早通過農委會認證的「美譽基金會」。
第二個「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
第三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另外「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是二○○二年底成立,現在正在申請農委會認證,程序還沒完成。還有一個「中華民國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申請很多年一直都沒有通過認證。
有人曾提出問題:有驗證的會不會有不合格的產品?根據了解,有驗證的產品,不合格的比率較少。驗證的機制就是要幫我們抓到害群之馬,現在只要被抓到就會被除名,也都會上網公告,而且不只公告農民的名字,還會公佈他在哪裡賣,用什麼品牌通路商,連商家都會被公佈,所以自從有了這個機制,大家都很安分守己,效果很好。
主講人:宜蘭大學教授黃璋如
整理: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