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食藥署規定明年元旦起,國內原料藥廠須符合GMP規範,藥品的成本提高,藥價卻沒有提升,許多業者恐將改做門檻較低的藥妝。圖/高智洋
【本報台北訊】為提升台灣藥品品質,衛福部食藥署規定明年元旦起,國內原料藥廠須符合GMP規範,藥廠也得用符合GMP的原料藥製作藥品,輸入藥品也須比照辦理;新制還沒正式上路,藥廠已一片哀嚎,西藥代理商則是在國際間疲於奔命協助找藥,藥局近期要進優碘、頭痛藥等常備用藥,發現老字號藥品統統宣告斷貨。
「至少有五十五種原料藥,不符合台灣的規範」,台北西藥代理商公會會員透露,明年原料藥GMP上路,缺藥問題一定會隨之湧現,特別是同時可用於化妝品及食品的原料藥,恐怕有錢也買不到,如碳酸鈣、薄荷、樟腦等。
指示用藥 影響更大
藥師柯明道表示,近幾個月,家中的常備用藥紛紛缺貨,如惠明的優碘、腦新頭痛藥、人生製藥齒治水等。藥師公會全聯會監事會召集人古博仁也說,先前爆發缺藥的浣腸劑,目前還在缺貨。藥師沈采穎說,瑞安以及中生生技生產的美白藥膏,藥商也說賣完庫存就不賣了,因為主成分對苯二酚買不到有認證的。
新光醫院藥劑部藥師劉人瑋表示,原料藥GMP上路,指示用藥的影響比處方用藥大,院內的藥品沒有缺藥的問題,卻有漲價的狀況,像是提供給無法進食患者的靜脈營養針,價格已經提高到過去的兩倍,擔心第一步是提高價格,下一步會不會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必需藥品。
台灣神隆總經理陳勇發表示,原料藥來源國以中國及印度為主,兩國的制度與台灣有一定距離,就算有原料藥,沒有GMP也不能用。
協助搶藥 不限預算
對於擔心引起缺藥風潮,衛福部健保署表示,目前正在研擬新制,若發生缺藥狀況,將請進口商立即到國際市場緊急採購搶藥,健保給付「預算無上限」,保障國內一年用藥供貨無虞,同時也請國內藥廠啟動備援機制。
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說,依據健保法第四十一條,針對必要藥品與罕病用藥予以藥價保障,不會調整給付價格,必要時還有調漲機制,加三成給付。而儘管衛福部食藥署有缺藥通報機制,但為避免反應較慢,現也開放由用藥單位醫學中心直接向健保署通報缺藥,掌握即時狀況。
業者轉型 改做藥妝
「只有百分之五的藥品找不到原料藥」,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玉杯表示,找不到GMP的原料藥多數都是需求量不大,且可同時用於化妝品、食品的產品,當該產品大多供應給化妝品、食品,業者通常不會花大錢去申請GMP,但民國九十年開始政府就在輔導藥廠購買有GMP的原料藥,就算有缺藥都有替代藥品可以補上。
專家表示,政府忽略了國內市場過小,且台灣又有健保制度,藥品的成本提高,藥價卻沒有提升,許多業者在制度強烈擠壓下做不下去,便改做門檻較低的藥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