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明昌
劍器的藝術性也會感染其他形式的藝術家,例如畫家、詩人或書法家。
藝文家看待俠客之舞劍,或與常人不同。書畫家運筆與劍術家舞劍,二者性質相異,但是若從美學展示的角度而言,則有相通且可相互借鏡之處。形式上,筆與劍是手中的工具,但在精神上,則是心志的延伸。
唐代吳道玄,字道子,少孤貧,然而天賦極高,年未弱冠即窮通丹青之妙。傳說吳道子記性甚好,天寶中,唐玄宗忽然懷念蜀中嘉陵江山水,命吳道子快馬驛遞,前往蜀中記錄風景。返回京城之日,玄宗問所見山水之狀。吳道子奏對云:「臣無粉本,並記在心。」於是遣吳道子將所見山水描繪於大同殿壁上,吳道子只花一天的時間,即繪畢嘉陵江三百里山水。
當時,尚有李思訓將軍以畫山水擅名,亦奉命畫於大同殿之壁,竟然要數月才能完成,玄宗云:「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可見吳道子記性絕佳,且繪畫速度奇快。
吳道子另有關於繪畫的神異故事。相傳有一回,吳道子拜訪某僧人,僧人禮貌不周,惹惱吳道子。吳道子遂請筆硯,在壁上畫了一頭驢子之後離去。到了夜裡,僧房家中器具全遭踏破。僧人知道是吳道子的傑作,只好懇求吳道子塗去所畫的驢子。這則故事雖然暗指吳道子度量狹小,卻同時神化了吳道子的畫功。
吳道子有一故事與劍舞有關。據說開元年間,居母喪的裴旻將軍前去拜訪吳道子,請吳道子於東都天宮寺數面壁上畫神鬼圖,吳道子提出條件:「廢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獲通幽冥。」邀裴旻舞劍相助。
於是裴旻脫去喪服,著平常的妝飾,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接著擲劍入雲,高達數十丈,劍降下時速度極快,若電光下射,裴旻引手執鞘承接,劍透空而下,收入鞘中;在場圍觀者有數千人,無不悚慄。吳道子捕捉裴旻劍舞的氣勢與姿態,援毫圖壁,俄頃之際,魔魅化出,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吳道子平生所畫,得意無出於是。
裴旻的劍術,或許並非只是遊藝性質的舞蹈表演,名書法家顏真卿有〈贈裴將軍〉詩,曰:「劍舞若游電,隨風縈且迴」,又「入陣破驕虜,威名雄震雷」,皆形容其劍術之高明。「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更描述其箭術功力之深厚。王維的〈贈裴旻將軍〉詩:「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琱弓百戰勳。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著重的武器同樣是劍器與弓矢。
少時狂放任俠的詩人蘇渙作〈贈零陵僧〉,將懷素的書法比為裴旻的舞劍:「張顛沒在二十年,謂言草聖無人傳。零陵沙門繼其後,新書大字大如斗。興來走筆如旋風,醉後耳熱心更兇。忽如裴旻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零陵僧指懷素,張顛即書法家張旭。蘇渙讚譽懷素是繼張旭而起的草書大家,其走筆狂恣之姿態,則如裴旻雙劍之舞。
劍尖搖蕩的絢麗光影,照射藝術家敏銳的心靈,能激勵出漫天徹地的澎湃創思;這正是劍舞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