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遠流出版、太陽的情書影像授權
「愛自己所以犧牲他人?」被朋友問到這個問題,我不意外。事實上,很多「愛自己」的論調,到後來,幾乎跟自私畫上了等號。
明明手機沒壞,還是忍不住拿買菜錢來追逐最新的高檔手機。明明房貸繳得很辛苦,卻還是拋家棄子,自己出國享受單身生活。
文/洪仲清 圖/遠流出版、太陽的情書影像授權
「愛自己所以犧牲他人?」被朋友問到這個問題,我不意外。事實上,很多「愛自己」的論調,到後來,幾乎跟自私畫上了等號。
明明手機沒壞,還是忍不住拿買菜錢來追逐最新的高檔手機。明明房貸繳得很辛苦,卻還是拋家棄子,自己出國享受單身生活。不想扶養子女,或者外遇離家,卻在年老時,回過頭來要求子女奉養。太多例子告訴我,「愛自己」最後變成了擋箭牌,一種可以義正辭嚴犧牲他人權益,以供自己享樂的藉口。
換個角度來說,這或許叫「太愛自己」了。自己永遠是主角,其他人只是滿足自己存在的配角,跟自戀很接近。
愛自己最原本的初心,大概是聽進去自己想說服自己的話,然後根據環境的限制,積極回應自己的需求。如果只是膨脹物欲,那確實是商人希望每個人都學會的「愛自己」,這樣的論述在主流社當然會被熱烈歡迎。
其實,愛自己的基礎應該是妥善地照顧自己,最根本的根本,就是維持身心健康。熬夜看連續劇、打電玩,不但健康受影響,工作、學習、家事的品質也都會下降,而且更容易發脾氣,累積更多壓力。
偶一為之,真是痛快。若長期如此,就得小心,我們是不是在逃避些什麼,所以寧可傷害自己的身體,來轉移注意力?
愛自己,也類分成短暫與長遠。現代上班族很辛苦,加班是常態,變相的責任制,工作帶回家,半夜還忙不完。這時候暫時犧牲健康,那是為了自己與全家溫飽,著實不得已。
但長遠來看,消耗健康則是透支未來,而且沒考量到潛藏的疾病治療成本,所以還是應該邊做邊看,是不是有機會調整工作型態,或直接換一個工作?如同他人所說:「少年不養生,老年養醫生。」
在人我之間,愛自己,講求的是「你好,我也好」的平衡。可是,這「平衡」二字,很難給予操作型的定義,這很容易落入文字的遊戲當中。只能用一個個的個案來說明。
有一種常見且令人難熬的關係配對,是一方經常不滿足而一方委屈討好。不管哪一方有了自覺,想要改變,另一方一定不習慣,因此情緒波動是常態。想從雙輸進展到雙贏狀態,兩個人沒有一起成長,這關係很容易破裂。
這時候,所謂的愛自己,就很容易傷害到他人感受。但長遠來看,這樣的關係本來就沒有哪一方能多愉快,只是關係轉變的時候,既得利益者可能更不愉快而已。長痛不如短痛,這樣的轉變正是從某一方脫離犧牲狀態,而進入一種更健康的關係而已。
而且在與人互動的時候,界線很重要。界線畫下去,並講清楚遊戲規則,剛開始一定會有人感到不近人情。可是,想要長期相處下去,這第一步很重要,一旦不習慣,久了,也就自在了。
要不然,界線模糊,雙方來來去去地測試與磨合,彼此會累積更多不快,關係想要長久也就難了。所以愛自己,其實是聽清楚自己的聲音,多認清一點自己,如此在互動之初,就可以省去後續許多麻煩。
如果關係伊始,是為了逃離,而躲入關係中。像是不想面對寂寞,或是想忘記另一段關係,或想擺脫原生家庭的控制;在進入關係之後,才發現不對勁,缺憾沒辦法補全,那麼就要向另一方坦承,祈求共同成長。
關係不是買賣,契約定了就無可奈何。只是,若對方堅持不改,我們還是要盡可能過得寧靜自在,如果我們有力量,也別忘了扶持對方一把,或至少表達和善。
「要寧靜、能自在」,有關心理層面的情緒管理技巧要學習。用減法過生活,生活簡單會少一點煩惱,恰好是膨脹物欲的相反。經常自我對話,利用空檔時間舒緩身心,而不是手機一直滑啊滑,傷視力,心也不靜。
多跟所愛的人聊天,而不是跟著政論節目天天指控。真的跟自己好好談一場深深的戀愛,如此,旁人也能感受到甜蜜,我們便有餘力去愛人了。
(本文節錄自遠流出版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