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鄉弱勢學齡前幼兒,是目前外界資源難以照顧的一群。「展臂閱讀計畫」以醫學為基礎,推動部落親子共讀,讓兒童發展讀出希望。圖/中央社
【本報新北訊】家庭環境影響下一代的未來,台灣原鄉弱勢學齡前幼兒,是外界資源難以照顧的一群。「展臂閱讀計畫」以醫學為基礎,推動部落親子共讀,讓兒童發展讀出希望。
「展臂閱讀計畫」主持人陳宥達表示,台灣遲緩兒比例約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調查發現,偏鄉遲緩兒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七,多是語言、文字遲緩,在弱勢中凸顯問題的嚴重。
關心幼兒發展的實習醫師辛翎表示,研究台灣偏鄉發現,改善幼兒的發展遲緩,可結合醫療與教育開出處方,選擇適合他們年齡的童書,並觀察孩子腦部發育,深入家庭推動親子共讀,刺激幼兒腦部發展。
陳宥達表示,美國「Reach out and Read」組織,透過醫療兒科檢查室,推動兒童早期識字和入學準備,掌握幼兒發展的關鍵期。
組織每年服務四百五十萬名美國兒童、家庭,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有較強的詞彙和語言能力。
辛翎引入「Reach out and Read」模式,針對台灣偏鄉現狀,量身訂作展臂閱讀計畫,由醫療人員開出處方童書。
原鄉家長以往或因農忙、或因不知道如何互動,常只把書丟給小孩,有些孩童在幼兒園也不太會說與讀。初始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不認得字,書只能當柴燒。
辛翎表示,缺乏醫療資源的原鄉,對衛生所的依賴度很高,也非常聽醫師的話,「展臂閱讀計畫」結合衛生所的醫師與護理師執行。
高雄市那瑪夏衛生所護理師曾靖怡、公衛護士蔡小慧,都出身莫拉克重災區高雄那瑪夏部落,長期關心原鄉婦幼,依幼兒年齡,在健兒門診預防注射時,發放適合的童書,更與團隊走進弱勢家庭。
展臂有醫護背景的義工,示範家長如何與幼童一起翻書,說祖靈的故事、古老的傳說。在陪伴下,父母發現孩子變得愛笑、愛說話,主動學習如何伴讀。
「幫助原鄉幼童,讓我們看見希望。」也是醫學生的陳宥達說,有戶家庭原來沒有床邊故事,因閱讀計畫介入,已養成親子共讀習慣,還會上圖書館找童書。
團隊計畫在嘉義縣阿里山原鄉,推動永續性可執行的「那瑪夏模式」。「Reach Out and Read」組織創辦人明年要到史丹福講座半年,辛翎積極寫信聯繫史丹福大學的兒科醫師,明年初前往學習取經。
陳宥達說,親子共讀啟發孩子的腦部發育,也改善家庭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