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教育部和勞動部合作,借重「大數據」統整大專畢業生就業狀況、薪資水準等數據,透過了解各領域畢業生狀況,作為大專系科調整的「重要參考」。
統整大專畢業生就業狀況與薪資水準數據,用於調整分配大專科系的做法並不妥適,大專科系的存廢不宜以「能賺多少錢」作為單一指標,「向錢看」鼓勵炒短線,忽略「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如今看似不賺錢的科系,焉知他日不會成為炙手可熱的產業人才。
過去出現教師退休潮,主管機關開放多元師資培育政策,造成流浪教師滿街。
再看看政府曾積極扶植過的兩兆雙星產業,電機電子科系成為當紅炸子雞,如今產業成為兩道流星,電子產業待價而沽,殷鑑不遠,若以「畢業科系薪資行情」作為培育人才的參考,恐重蹈覆轍。
行行出狀元,只要肯用心做,沒有不出頭的行業,應鼓勵民眾多元發展,依性向、興趣選擇就讀科系,否則畢業即轉行,鼓勵為錢而工作,對產業發展需要的人力供應,未必供求平穩。
教育部不宜以當前的薪資與就業狀態,作為明日人才培育的標準,以免造成經濟產業發展的人力需求同時患寡與不均,反而擴大產業人力缺口,並抑制未來經濟與文化產業發展。
鄭佑璋(桃園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