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先生經顯微探查取精,成功得子。
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三十五歲 于先生,結婚三年想要寶寶,因地中海貧血,擔心遺傳問題,與太太做孕前檢查。不料發現罹患「無精症」,當多位醫師宣告他「沒子望」時,台北榮民總醫院生殖醫療團隊,發現他右側睪丸局部區塊可取獲精蟲,透過「顯微取精」,「試管嬰兒」技術成功,喜獲麟兒。
北榮泌尿部男性生殖科主任黃志賢表示,臨床統計,台灣無精症盛行率約百分之一。他指出,無精症分「阻塞型」與「非阻塞型」,阻塞型睪丸仍可造精,但無法輸送至精液中;非阻塞型必須仰賴賴更精密的顯微技術,才能從患者體內,找到可用的精蟲。
黃志賢強調,顯微取精如同「沙漠中找綠洲」,但只要能在睪丸中找到直徑逾三百微米的曲精小管,就有機會找到成百上千的精蟲,再挑選成熟健康的精蟲做試管嬰兒。他不諱言,約一半患者無法在睪丸中找到精蟲。
黃志賢說,無精症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也可能與後天受溫度影響,或者抽菸、喝酒或過量食用燒烤、油炸食物,都可能影響造精功能。
北榮生殖團隊統計,非阻塞型無精症患者接受顯微取精進行試管嬰兒生殖術,受精率七成七左右,與阻塞型的七成四相當,大於二十四周持續懷孕的比率,分別為三成六與三成九,今年上半年提高至四成一與五成。只要取得精蟲,不孕夫妻有機會孕育下一代。
黃志賢建議,男性婚前先做相關檢測,若不孕,可避免妻子受苦。無精症患者可,考慮睪丸顯微探查取精,並配合試管嬰兒技術,有機會達成為人父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