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廢墟中重現一印度四大佛教聖地 文/釋覺明(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2015.12.14 語音朗讀 41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之2012《全球宗教景觀》呈現,全球69億人口中,佛教只有5億,占世界人口7%。數字遠遠低於基督教與回教,然,佛教的影響力時間悠久、深遠,遍及廣大,仍被列入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圖/陳碧雲、釋覺福、吳雀華、邱文強 藍毗尼園是悉達多太子誕生地,1857年該地歸屬尼泊爾。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圖/陳碧雲、釋覺福、吳雀華、邱文強 鹿野苑的達克美大塔(Dhamekh Stupa)。 圖/陳碧雲、釋覺福、吳雀華、邱文強 王舍城外靈鷲山,傳說佛陀說法會百萬人天,儼然未散。 圖/陳碧雲、釋覺福、吳雀華、邱文強 古那爛陀大學遺址,是五至七世紀中最古老的佛教大學。 圖/陳碧雲、釋覺福、吳雀華、邱文強 王舍城中之竹林精舍,佛教第一座道場。 圖/陳碧雲、釋覺福、吳雀華、邱文強 文/釋覺明(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圖/陳碧雲、釋覺福、吳雀華、邱文強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之2012《全球宗教景觀》呈現,全球69億人口中,佛教只有5億,占世界人口7%。數字遠遠低於基督教與回教,然,佛教的影響力時間悠久、深遠,遍及廣大,仍被列入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元前5、6世紀,悉達多太子生在印度十六大國之動亂不安,種姓階級不平等,反婆羅門的沙門、異端充斥的大時代。悉達多從凡夫到成佛的道路,代表的是勇敢與智慧,跨越傳統、世俗,放下王位與情愛。他深信人心本清淨,澈如夜明珠。 佛慈廣大,蒼生芸芸,佛法甚深,難解難修。佛已說之法少如掌中葉,未度之眾,亦如恆河沙數,不可盡。世間能懂佛之法,可屬少眾。世人因法覺悟者,更如微塵之末。西元12世紀,佛教雖在印度式微,然佛陀之名,未曾從世界的文明版圖消失過。佛法隨著世尊赤足千萬里,飛揚於塵中,也走入人心裡。至如今,科技日益昌明,如抽絲剝繭般,逐一逐步證實了佛所說的話。研究佛教成為時尚,想要解開生命之謎,也不限於佛教的信仰者。考古的挖掘工作,更未曾停止。佛陀跨越了民族與國界,以文化包裝,更色彩化、人間化與生命化。 因為佛陀,我知道了印度。古德法顯、玄奘等橫越沙漠,西行求佛,讓我啟動了生命的舟航。憶及初乍印度,不曾陌生。唯文明落差卻成震撼教育。朝禮聖地的過程裡,呈現在眼前的現象,可能是落後、混亂、塵砂或脫序……特別印度人缺乏時間的觀念,這些都是身為異鄉人最大的文化衝突和挑戰。旅印12年,踏遍斑斕紅磚的古廢墟,尋覓佛的蹤影,也是一趟反照自心的路途。心靈故鄉,隱藏在輪迴裡,你我僅是一次次生命的過客罷了。 拜讀過星雲大師《海天遊蹤》一書,1963年是他首度朝禮印度聖地。當大師親臨菩提迦耶,他說見塔如見佛,「朝聞道夕死可矣!」。1999年,我奉派印度三月初春,晨踏塔中,身如一陣風,捲入了時光隧道。靠進菩提樹,金剛座赫然現前,似曾相識。不覺雙腳跪下,掀開金剛經,一字一淚。心的魂魄,乓然震攝。此後帶領印度佛學院之三年裡,每到朝聖旺季,常與印度學生們二、三十人,趁天光未亮抵塔中,沉浸在無言的生命之學。 根據佛經,佛陀臨終囑咐裡,提及:在他曾經說法利益人類的地方,於未來應鼓勵信徒前往朝禮。因此,四大聖地成為後世佛弟子所公認必前往朝禮之處。 依序介紹如下。 藍毗尼園(Lumbini) 悉達多太子誕生地 藍毗尼園遺址,距首都加德滿都280公里處,位於古印度北方省(Utter Pradesh),古稱迦毗羅衛國。1857年該地歸屬尼泊爾。1896年印度首度考古發現阿育王柱,高約6米,直徑45公分,上有西元前阿育王的親筆敕文,證實為喬達摩.悉達多之誕生地。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此外,其他重要的遺址,還有摩耶夫人產子石刻像,是悉達多太子出生之遺址。藍毗尼園目前劃歸屬尼泊爾,所以悉達多太子以今日來說是雙重國籍者。故朝聖觀光客,必須有印度和尼泊爾兩國的入簽許可。學術界研究關注佛陀之生卒年代問題。但是東西方學者的研究結果,竟是差距一世紀之久。其原因之一,乃因古印度是口耳相傳的傳統,缺乏文字歷史記載。然,2013年國際考古團隊考古有了新發現,新挖掘的木造寺院遺蹟,證實佛之年代,又比先前的紀錄提前了100年,就是西元前600年。又,悉達多太子誕生人間的意義,是他多生累劫修行菩薩道,直至最後這一世,他終究成道的艱辛歷程。《本生經》記載了佛的五百多則本生敘事,大都反映在古蹟遺址之壁畫上。 又,七世紀玄奘大師朝禮藍毗尼園,也發現釋種浴池、佛塔群等遺址,其中,在東邊佛塔,正是二龍吐水洗浴太子處。東邊有兩股清泉,遂造二塔以紀念。此乃今日慶祝佛誕節,全球舉行浴佛法會之原由。 菩提迦耶(Bodhgaya) 悉達多太子修成無上佛果地 位於印度比哈省,距離加爾各答有607公里,佛教公認為四大聖地之最核心。兩千年以上菩提樹Bodhi Tree,正是當年佛陀在金剛座(Vajrasana)上禪修悟道之樹。悟道的佛陀,繼續在菩提樹之周邊移動,每一處都綿密觀想十二緣起之法門,一共七七四十九天。佛陀所禪坐的「金剛座」,就位於大塔西側。是一塊紅砂岩之長方形石版,長2.3公尺,寬1.47公尺,高0.9公尺。以金剛座與菩提樹為中心,在四周設欄杆,以保護其神聖性。悉達多之悟,彷彿吾人處於長夜漫漫,在黎明破曉,乍現的一道心光。 正覺大塔Mahabodhi Main Temple 是菩提迦耶遺址中,極為重要指標性古蹟。坐落於菩提樹的正前方。中間主塔狀如金字塔,塔高52公尺,塔座15平方米正方形,頂部呈螺旋圓柱形。正覺大塔及周邊大小塔、阿育王石欄等,都是西元1860年英國考古學家孔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所挖掘出,1870年修復。1956年紀念佛滅2500大祭,尼赫魯總理在菩提迦耶遺址建設國際佛教中心,陸續建有斯里蘭卡大菩提會、西藏、緬甸、泰國、越南、不丹、日本及中國寺院等,以及正覺山釋迦堂之80呎大佛等。近幾年,佛光山建有印度佛學院、伽耶育幼院。正覺大塔於2002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菩提迦耶周邊重要遺址裡,還有優羅頻羅村 Uruvilva之苦行林和位於尼連禪河東岸邊之蘇迦達寺院Sujata’s Stupa and Temple。另外,王舍城Rajgir也是重要的古蹟,是古印度摩揭陀國之首都。城內有竹林精舍Venuvana,是佛陀雨安居超過十數載,南方弘法的重要據點。就在這座古城,佛度了目犍連、舍利弗、大迦葉等千餘名外道。另外,佛教史上第一次經典結集,也在這座城裡之七葉窟遺址舉行。這可說是史上首次五百阿羅漢之高峰會議。從王舍城可前往靈鷲山Griddhakuta。佛陀在此宣說,《法華經》、《觀無量壽經》、《般若經》,成為最重要的大乘經典。雖今日遺址僅存一塊說法台,然經典中所描述之「靈山會上佛菩薩」與百萬人天的佛陀說法會,卻儼然未散啊! 王舍城的另一方向,可抵該古那爛陀Nalanda 大學遺址,幅員廣大綿延十公里,1916年考古出土,僅分布東西250公尺,南北610公尺。是五至十二世紀之間,享譽世界最古老之佛教大學。七世紀時,唐玄奘即留學於此。該校全盛時期學生達一萬多人,教授2000人以上,每日佛學講座上百,學風鼎盛一時。 鹿野苑(Sarnath) 佛陀最初說法地 位在北方邦瓦拉那西Varanasi省西北方約11公里處,古稱鹿園Murigadava。距離菩提迦耶西北250公里處。根據巴利律藏記載,佛陀開悟後,便從菩提迦耶徒步走向鹿野苑,就在此地宣說四聖諦與無我之道理。喬陳如等五比丘聽了之後,受到感召證得智慧,即刻要求出家。佛陀僅僅口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剃度典禮,也成為一段不朽之傳奇。這段典故,也記載於各種譯本之《初轉法輪經》。這也是佛教「佛、法、僧」三寶具足的由來。朝聖者驅車前往鹿野苑遺址的途中,還有一座「五比丘迎佛塔」Chaukandi,該塔高三百餘尺,基址廣峙。也是紀念五比丘迎接佛陀到達鹿野苑的所在地點。 在鹿野苑遺址中,大抵是阿育王時代所蓋的塔與僧院,最為顯著的是達克美大塔(Dhamekh Stupa),高43.6公尺,底座直徑36.6公尺,由紅磚砂岩所砌成之兩層覆缽式塔。古磚散布在廣袤綠野,斑斕、褪色或殘缺,法音乃亙古流轉於人間。 在遺址園區內,阿育王石柱(Ashoka’s Pillar) 距五比丘塔北方處,四根圓滑斷損石柱,上有巴羅米文之阿育王詔敕,是研究印度佛教最珍貴的史料。此外,遺址外側之鹿野苑考古博物館,也是旅人必訪處。遺址園區外,有座古印度建築式樣摩犍陀俱提寺,是斯里蘭卡高僧Dhammapada於1931年創建。另一邊遺址百呎內,有中華佛寺等。 印度各宗教與印度人聖靈之母──恆河Ganga River,全長2496公里。瓦拉那西是恆河上游。各國旅人喜愛流連於此,觀日出日落,看生與死。德國赫塞著名小說《流浪者之歌》,描述主角悉達多一生繁華落盡,成擺渡者,與河對話。就是以恆河為覺悟之河。船筏在河中,緩緩滑動著,旅人聽擺渡人講說對岸那一永不熄滅的火,火化後灰燼,灑向河裡,獲得清淨與救贖。他也訴說一個一個恆河河壇Ghat上,王朝貴族之祭祀遺風。印度大壺節(Kumbh Mela)每12年一次周期,分別在恒河之四個城市:Haridwar、Shipra 、Godavari、Allahabad輪流舉辦。這是印度人認為一生中最神聖的宗教慶典。2013年據說有破億印度教徒,聚集沐浴淨身。 拘尸那羅(Kusinagar) 佛陀證入涅槃地 佛陀選擇在此,示現最後圓寂,因此成為佛教四大遺址之一。位於印度北方省拉浦Gorakhpur的東邊52公里處,距離瓦拉那西218公里。主要有兩處遺跡,一是大涅槃寺Mahaparinirvana Temple,寺內供奉一尊6.1公尺之臥佛雕像,右脅而臥之涅槃吉祥狀。1876年由孔寧漢從西拉亞瓦提河床挖掘而出,乃五世紀笈多王朝時代赤砂岩摩菟羅之藝術作品。大涅槃寺遂於1927年由緬甸佛教徒建造而成,1956年緬甸人將臥佛漆成金色身。孔寧漢的挖掘物赤陶印章,其上刻有「涅槃寺」,與七世紀玄奘紀載幾乎吻合。另一處荼毘塔Ramabal Stupa,是世尊肉身火化之處,距離大涅槃寺東方1.5 公里。 佛陀入滅前三個月發生的重要事件及遺言叮囑,記載於《大般涅槃經》。佛陀入滅前有些精采的畫面,譬如,第一次有過致命的腹瀉,他處變不驚,以正知正念態度,不藥而癒。這可說是當代正念療癒的古老紀錄。他要隨身侍者阿難,在兩顆大娑羅樹之間,鋪好一張布席,準備要入涅槃,並且留下最後的囑咐:告誡弟子,師不在人世後,當視戒律,如同親師。 朝聖途中,要參透什麼,是生命的大哉問。所見千年以上的石雕像無數,或全或殘,也依稀曾與古聖先賢,磨踵擦肩而過。在聖地裡,朝聖者紛紛供燈、燒香、禮拜、持咒、念佛、繞塔等,心各有所求。看到青一色朝聖者祈求的眼神,也遇見向你哀飯乞憐的丐幫。一對對明亮的雙眸與一雙雙伸長的手,只在咫尺的聖像外,橫在你我眼前。門內是虔誠乞道,門外是捨下執著。覺悟的佛陀,也在因緣生滅與無常之理。覺者入滅,雖肉體湮滅,然,靈性超越生老病死,永不受輪迴之苦。聖者的覺與滅,都給朝聖者一種生命的終極關懷。 前一篇文章 雙林寺 泥菩薩無聲說法 下一篇文章 福報監獄弘法 挹注向善能量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3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4雲梯2025.07.0105母雞誤闖雞翅餐廳 動保組織搶救2025.07.0206【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7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8如是說2025.07.0209【詩】覺有情2025.07.02105根還是6根手指?2025.07.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巨蛋周年體檢 考驗永續力 台北大巨蛋周年體檢(上)【人間福報25周年專文】移山25年 傻瓜今還在2024 拾壹月 上妙飲食 清淨法味樂音菲揚 佛學藝術滋養文化素養澳洲佛光童軍大露營 共創人間淨土中華青年訪陸文化交流 看歷史產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