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要求教師的國語、數學、自然、社會四科學科能力須達基礎級,並計畫列入師培生畢業條件或報名教師資格檢定門檻,為教師專業把關。增強國小老師的數學及自然領域學科能力,能增加老師的教學能力,讓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是很好的事,但擔心即使增加了檢定的標準和門檻,卻培養出更多「考試專家」,無法改善小學的教學品質。
國小老師在數學、自然專業知能較不足,影響教學品質,這或許是事實。尤其國小教師是孩子各種知識的啟蒙老師,他們教學的表現,會影響學生一生學習的興趣和成就,因此師資培育的過程,應該加強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的教法訓練與養成,並列入必修課程;無法達到門檻者,須有補救或淘汰的作法和機制。
持平而論,教師檢定或甄試的競爭程度不可不謂激烈,但是檢定或甄試的內容,卻無法確保老師的素質。如果未來仍然只要求達到門檻就可獲得證照,取得教師資格,那將預告老師素質難以實質提升。
教師資格加考國、數、自、社基本能力檢定,應改進考試的題型或方式,避免題型僵化,或太艱深冷僻的考題,無法遴選出真正適合教學的老師。教師資格考的目的,既然是為確保師資素質,偏重記憶、背誦的命題方式應該修正,若檢定與甄試無法改變,或許還是無法勝任。
蕭靜方(花蓮縣幼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