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相心造】莊阿純──活動,要活就要動
圖/林耀堂
最近幾年總是聽到人家說「經濟衰退、景氣不好」,甚至牽連到說年輕人不堪勞動。持平來說,世代變化與個人機運都有不可逆料的關聯,很難用單一因素來評論個人成敗或時代興衰。
回顧二十世紀的七○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台灣人應用技術和人力資源基礎,靠著勤勞的雙手,成就了經濟奇蹟。
在那個用手工就能讓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的年代,整個埔里小鎮也有一片榮景,先是日本人的毛衣編織訂單,繼而有日本和服腰帶的刺繡,再來是美國的家庭木器製作等等,讓小鎮裡到處都有木器加工或油漆彩繪的小型工廠。
莊阿純就是和服腰帶繡花的高手,也是木器網版印刷的能手,靠著勤勉趕工,的確讓家庭的收入增進不小。年輕時,她靠著巧手攢下資金買房,又搭上房地產起飛的列車,因而置下了豐厚的家產。照理說,晚年的她大可高枕無憂了;不過,我卻看到年過七十五的她,仍然日日忙裡忙外,永遠有忙不完的事。
莊阿純一九四○年出生於埔里偏遠的「水墻」村落,原本嚮往能考上師範學校,畢業後當小學老師,卻因為沒被錄取,只好走上做裁縫和繡花的人生路。二十歲之時,她先到台北學習繡花兩年,隨後就回到埔里結婚走入家庭。
就像一般「台灣阿信」的故事一樣,一個做慣細活的小女子,婚後馬上要面對粗重的家事,莊阿純說:「那時先生家除了公婆外,上有兩個成家的哥哥,下有尚未嫁娶的兩個小叔和三個小姑,家裡就有二十三人吃飯,我卻連把煮好的飯鍋搬下來的力氣都沒有。」煮了兩年飯後,因為隨著先生到隔著一座山的「梅仔林」去經營碾米廠,她只好把小孩托給小姑照顧,每天辛勤工作。
到小孩要上學的時候,莊阿純和先生才搬回埔里與小孩團聚,這時,勤快的她,又開始她擅長的手工製作,接下繡日本和服、繡珠包、印絹印等等工作。因為外銷木器印絹版時要調漆,必須有精準的調色能力,而莊阿純因具備好眼色和巧手,讓老闆絲毫不顧慮地把大量的工作交給她。
就這樣認真工作積錢,之後她到台中買了一個店面,開起早餐店。因為地點正好在學校附近,生意特別好。她作了幾年之後休息,店面已成黃金店面,現在出租給人,每個月可坐享高額租金。照理說,莊阿純應該可以放手悠遊過日了。
不過,她可沒有閒著,依舊每天起早趕到兒子開的包子店幫忙賣早餐。等早餐店忙碌的時間過去了,她又跟著在山坡地造林的先生上山除草,也煮煮狗食餵山上的十幾隻流浪狗。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的人力資源整合和自我價值的建構,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人家說:「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莊阿純讓我見證到「勞動」的至高價值及「謀生」的另一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