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寧寺畫作〈四海龍王諸神眾〉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寶寧寺畫作〈除蓋障菩薩〉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其各項藝術對中華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如繪畫、雕塑、建築等皆密不可分。為促進兩岸交流,普及宗教藝術文化,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與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於二○一一年簽訂五年合作計畫,即日起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在佛陀紀念館展出「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為第四個佛教主題的文物展覽,透過佛教卷軸畫、紙版畫和壁畫臨摹復原方式,展示明清時期北水陸法會圖像。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此次展出作品以山西博物院典藏的明清時期的北水陸畫作為主,展出作品有一○二件,在台灣水陸法會是使用南水陸儀軌,所以台灣普遍大眾,乃至佛教徒,對於北水陸儀軌與畫作可說相當陌生與模糊。藉由此次展出可以了解明清時期水陸法會的發展,以及水陸畫的歷史流變,可說相當難遭難遇。」
佛光山每年啟建水陸法會,都希望以萬緣共成佛事,正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故名為萬緣水陸法會。水陸法會因以飲食上供諸佛菩薩及一切賢聖,下施法界一切有情,其功德不可思議。經上說:「供一佛、齋一僧,尚有無量的功德,何況是普同供養十方三寶、六道群靈呢?」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二○一三年出版佛教美術叢書《畫說水陸法會》,今佛陀紀念館再出版《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等明清水陸畫精選作品》,主要目的是要讓受苦眾生心開意解,普令一切有情參與勝會,領受無上功德。
水陸法會是中國佛教中,儀式最隆重、功德最殊勝的法會。因此水陸畫所繪人物眾多,皆以工筆重彩繪製,同時使用泥金技法,富麗堂皇。據文獻記載,水陸畫始見於晚唐(846~907年)、五代(907~960年),並隨著水陸法會的興盛而發展,繪製的內容與軸數也愈來愈多。
水陸法會畫作特指在舉辦水陸法會時使用的圖像,其樣式有四:壁畫、掛軸、立牌及雕刻。水陸法會懸掛水陸畫主要代表祈請的主尊神祇,因參加法會的信眾,或有不能聽懂水陸經疏者,透過水陸畫像的運用及直觀的啟迪,引導他們理解水陸法會的意義。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寶寧寺水陸畫,約繪製於明天順元年至四年(1457~1460年)。二戰前由寶寧寺典藏,抗日戰爭時,右玉縣紳民為保存珍貴水陸畫,將其運至綏遠。戰後一九四九年取回,保存於大同雲岡古蹟保管所,一九五五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員會將此堂畫作徵調至山西省博物館(二○○四年更名山西博物院)。此堂畫作屬於中國國家一級文物,鮮少離開山西博物院對外展出,此次展出二十幅,規模甚大,前所未見。此外,河北地區明代毗盧寺水陸壁畫複製、清康熙年間所繪製太岳區水陸畫、明末清初太岳區「神像式」水陸畫、清代太岳區「牌位式」水陸畫等,都在此次畫展中與世人見面,一期一會,相當難得可貴,值得仔細觀賞。
展出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展廳
展出時間:即日起至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