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分治六十六年後,馬、習會十一月七日在新加坡圓滿完成,著實不易。觀其成效,若就政治意識言,國內外多數媒體報導、專家意見及民調結果,馬習會仍是正面遠大於負面;唯其中藉由民族感情與文化蘊涵,共同振興中華,深具意義與價值之大事,各方或是認同,或是漠視,幾乎毫無爭議,值得深思、共同探討與解讀。
有關共同振興中華之重要論述,馬先生致詞:「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互助合作,致力振興中華。」「我誠摯希望,雙方都應重視人民所珍惜的價值與生活方式,維護兩岸和平。北宋大儒張橫渠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習先生,為了兩岸人民,讓我們一起努力、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中華民族開創更和平燦爛的未來。」
在馬習閉門會議前習先生致詞表示:「兩岸雙方應該從兩岸關係發展歷程得到啟迪,以對民族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擔當,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正確選擇。」「兩岸同胞攜手奮鬥,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保持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耀。」
從以上兩段話細加品嘗及比較,馬先生著重民族感情,但更強調「珍惜兩岸人民價值與生活方式,以中華文化蘊涵的智慧,確保兩岸互利雙贏。」而且更明確期許習先生,共同以北宋理學家張載先生四句話的其中兩句「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共同振興中華之宗旨或目標;習先生亦著重於「鞏固九二共識之政治基礎、喚醒民族感情、深化兩岸交流合作」。
衡諸兩岸政經情勢與意義型態,現階段要共同振興中華,除了鞏固和平穩定基礎外,最重要就是共同開啟與發揚中華文化蘊涵的智慧,才能確保兩岸之互利共贏。西方的科學與技術必須善用,全世界也幾近瘋狂追逐與創造,人類生活水準與物質環境也因而大幅提升與改善。
但若人類競相追求科學與物質文明,缺乏精緻之文化底蘊,其結果是人心被汙染、人情變冷酷、自然被破壞,人與人間愈來愈無情、地球愈來愈難以永續。反觀中華文化雖博大精深,不易明瞭,但不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其源於儒釋道之精隨,從正心、修身到治國、平天下,理一而道同,是舉世最好文化底蘊,優良文化與道德是沒有時空性的,為往聖繼絕學,必須共同珍惜、開啟與發揚,生生世世人民才能安身立命,萬世才能太平。
當然,西方科學知識與東方文化智慧各有長處與缺陷,西方著重法,東方著重善,偏執兩邊都有問題,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圓融運用,回歸中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應是解決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問題,以及振興中華最重要而最有意義之課題。